返回首页
缅怀王老
丛欢
2021年01月29日
        他是中国射电天文学奠基人,研究了一辈子星星,逾古稀之年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二十余年间成为带领无数中学生走进科学的“启明星”。昨晚王老去了属于他自己的那颗星星,继续闪烁夜空,护佑晚辈们前行。曾经开玩笑说王老像《功夫熊猫》里的乌龟大师,不仅德高望重、武功卓绝,而且无私无我、提携晚辈。我有幸在高一时成为科技俱乐部的第一批会员,20 年间从“走近科学”到“走进科学”,兜兜转转来到科学院工作已经 5 年,也开始遵循王老“大手拉小手”的布局,每年带着俱乐部 00 后的高中生们走进我的实验室体验科研。附上 2019年在俱乐部成立 20 年时的发言稿,感恩,缅怀…
  丛欢    于中科院理化所
  2021 年 1 月 29 日

科学初心的种子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上午好!
  能有这样宝贵的机会站在这里实在激动且诚惶诚恐,心中充满了崇敬和感恩。我叫丛欢,1996 年到 2002 年在人大附中就读,1999 年有幸作为第一批会员加入科技俱乐部。高中期间参加了俱乐部组织的到中科院大气所和植物所的实验室和野外科考站的活动,还参加了很多次科普报告和科学家见面会。现在回想起来对俱乐部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2000 年在内蒙古草原上,当时已经 60 多岁的植物所陈佐忠老师带着十几个什么都不懂的高中生,亲自在野外草原科考站挖了一个半人深的大坑,跳进去逐个给我们讲解坑边的各种植被和土壤。他娓娓道来滔滔不绝如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这是毕生专注钻研才能达到的渊博和挚爱。
  第二件事,99 年在科技会堂的一次有十几位院士专家和几百位高中生的见面会,每位科学家面前一张小桌,大家像“粉丝”追星一样围的水泄不通争相问各种问题,排队请科学家们签名,我的本子上面攒了好多位科学家的签名和寄语,包括王老,郑哲敏先生、王大珩先生等等。当时的场面特别壮观,无论是院士们还是高中生都高兴
  的不得了,现在那个本子还在我家里珍藏。
  我想,这些至今仍历历在目的记忆就是科技俱乐部在王老带领下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在我心中的种下的科学精神的种子。
  20 年在人生中是个不短的时间,20 岁的科技俱乐部仍然活力四射,蓬勃发展。20年前创造性的让中学生走进国家科研平台的远见卓识堪称伟大;20 年来在本可颐养天年之际经营民间科普组织,不为名利的坚守和奉献堪称伟大;20 年之间使千千万万中学生有机会“走近科学”再到“走进科学”的功德堪称伟大!我深感自己的幸运,能够参与,见证并且受益于伟大的人们用了 20 年心血和言传身教做的一件伟大的事。在此,我谨代表 20 年来的俱乐部老会员对王老和周琳老师为代表的众位俱乐部开创者和
  践行者们致敬!并说一声“谢谢”!
  知恩不忘,然后图报。俱乐部初创之时提出的“大手拉小手”,20 年后有缘回到科学院工作的我选择了有机化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事业,成为一名一线科研工作者为祖国的科研创新贡献绵薄之力,同时也已经连续 3 年带领俱乐部“00 后”会员们走进我的课题组。
  所谓“不忘初心”,谨以 16 岁时的自己参加完俱乐部活动后的心得作为结语:
  “我参加科技俱乐部已有一年多了,亲身接触的科学家也有不少,我发现每一位科学家的身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对科学无比执著的精神,甘愿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此次草原之行,我见到了宽广无边的草原;领略了宽广无边科学天地,更看到了宽广无边的科学家的胸怀!我要赞美壮丽的草原,我为变幻莫测的科学所折服,而科学家们执著追求,勇于献身的品格则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相信这些话会一直激励、鞭策自己在科学创新的道路上前进,同时已成为俱乐部
  导师的我将责无旁贷地延续俱乐部“大手拉小手”的传统,继续把科学精神的种子传播下去。祝俱乐部永远年轻,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丛欢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9.10.19
 
2015 年拜访王老
附件列表: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青少年俱乐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