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邮箱,检索:校园科普,随着一封封邮件展现,记忆的闸门瞬间被打开,与王绶琯老院士在一起做校园科普的日子重现在我的脑海中,那一年,他已然是81岁的高龄。 “王蕾、李伟同志: “校园科普”的事,我们是否再一起研究一下。先就已经准备了的做一个试验,“摸着石头子过河”,试试看。陈佐忠教授的课题我觉得非常适合髙中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很有利于带动像凌方穹这样的同学“走进科学”。他的设计结合了北京市的需要。这样既发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能结合实用作贡献,是好主意,我们应当积极回应。我希望166中能够安排像凌方穹这样的学生参加。 “校园科普”方面,对象是初中班级。如何由老师把科学家讲的内容化成适合于对初中生的科普(目的是科普,而不是教学),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因此第一阶段应当是试验。这个探索当以教师为主体、科学家和老教师为顾问来操作。试验可以首先在学校的一个初中班中进行,总结出经验后推广。所做的科普应不同于一般做报告或布置展览,而应侧重在引起学生们学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活跃校园科学气氛。这我们以前没有做过,但我觉得是能够做到的。现在最好先试一试看看。我很乐意跟大家一道做这个试验。 试验可以就从“听陈佐忠教授谈草原”开始,如有困难,可商量了改。我还想过另外一种选题:取材于“科学实践”活动。这样的话就把访问科学家改成访问完成“科研实践”课题的同学。例如,可以设计这样一种课题,标题为:“谁对我们的近视负责? ”,副标题:“唐姗姗同学的一则探究”。当然,选择适于初中学生的题目并不容易,不过我们都是从高中普及中挑的,估计每年还是可以有好一些。 也许这两类题目都应当“开发”。一类着重新的、重要的信息,如海啸,登月等,另一贴近初中小学学生,如这里提的近视问题等。这希望大家都琢磨一下。 陈教授的课准备录像否? 离寒假还有几星期,先敞开交换一下意见,不拘是什么意见。你们觉得如何? 祝新年快乐! 王绶琯 05-1-6 ” 见字如晤,我仿佛又看到老人家眯起笑眼,一边看着我一边点头的样子…… 王老在2004年提出要在初中阶段开展校园科普活动,他带着我一起撰写修改第一个确定的选题《我们的草原怎么了》。一遍,两遍,十遍,十几遍,经常是深夜发出他的修改邮件,八十多岁的老人,孜孜不倦地在电脑前逐字逐句斟酌文章中的每一个措辞是否科学严谨。在准备《飓风》选题时,王老一下午给我们讲授了近三个小时关于飓风形成的科学普及课程。 我作为一个科普教育的门外汉,也曾畏惧困难,也曾因工作繁重而气馁,但每一次当我见到王老,看着这位耄耋老人耐心的辅导我、反复推敲初中科普课程的开设模式及评价方法,我就一次次被他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激励!这位射电天文学开创者、中国现代天体物理事业的奠基者,他不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为中国的科普事业呕心沥血。正是在他的推动下,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东城区科技馆、中关村中学、人大附中等多所学校的几千名学生都参与到《初中校园科普》活动中,成为科普教育的受益者。 王老虽已驾鹤西归,但他留给我们的科学财富会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科学巨匠! 李伟及一六六中全体师生敬上 2021年1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