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收到王绶琯先生驾鹤西去的消息,是在2021年1月28日晚,科技俱乐部往届学员丛欢写的一篇纪念文章。消息传出后,往届学员们、高校导师们、学校老师们根本无法接受,纷纷表达自己的哀思。原本生活轨迹相互平行的一群人,却因为王老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心愿和理想,命运般地走到了一起,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如今,创造奇迹的领航人走了,带给我们的冲击根本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 王绶琯先生,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中国现代天体物理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945年赴英国留学,1953年毅然回国献身天文学建设,领导研制成功中国首台射电天文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等重要观测设备。王老一生淡泊名利,但其贡献却被世人所认同和尊重,1993年国际编号为317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绶琯星”,可谓永载史册。 王绶琯先生与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渊源,我们想借用中科院原党组书记郭传杰研究员在科技俱乐部2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这段话到现在还深深刻在我们的脑海中。他说,“当年王老找到我,还有其他几个人,说他有个想法,能不能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教授,从中学生里面挑选好的苗子,让他们提前体验一下科研的过程,从而提高咱们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对科技教育的普及。我说这个想法太好了,咱们就开始干吧。”就这样,一群无私奉献,为祖国科技教育操碎了心的科学家们,从零创造出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这种高校、科研院所导师直接指导中学生的模式,慢慢地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规模正在不断壮大。 与科技俱乐部有所接触的人都会对一句话感到特别亲切,让科学界的“大手”拉“小手”。22年过去,不少当年的“小手”们已经踏上了前辈们走过的路,在各自的科研领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多的甚至成为“大手”,以导师的身份重新加入到科技俱乐部中,把科技俱乐部的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不为功利,不为名义,只为心中对科学的那份热爱,只为祖国科技教育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科技俱乐部对三十五中科技教育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鼎力的支持和帮助。2010年之前,三十五中的科技工作并不十分突出,可以说仅靠几个有兴趣的老师利用业余时间支撑着,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科技方面仅有的外界资源就是周琳老师负责的科技俱乐部,最初也仅限于每年选派几名同学参加俱乐部的科研实践活动,现在已发展为每年能够选派十几名学生参加俱乐部的科研实践活动,同时每个月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俱乐部的“科学名家讲座”,特别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学生在俱乐部的“科研评议”环节的表现也越来越好,俱乐部的系列活动都让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俱乐部的各项活动也给我们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指导和启发。参照俱乐部“大手拉小手”的模式,三十五中通过建设实验室、开发科技创新课程、建立专职科技教师队伍,已经为全校不同需求的同学开发了套餐式科研实践课程体系。在这期间,王绶琯先生和周琳老师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和帮助。 有幸参与科技俱乐部的工作,作为一群普普通通的中学科技教师,我们愿意把这份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身上,让他们感受到王老的用心良苦,让他们心中永远保留一份感恩的心。大手拉小手,小手变大手,薪火相传……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2021年1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