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了,才能让更多孩子受益。我们尽力根植一片深厚的土壤,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先生不仅致力于科研,更是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科学教育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1999年,他在六十余位科学家的支持下创建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致力于青少年科研实践活动,为科技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被会员们称为“科学启明星”。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是早期参与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的基地学校之一。通过这座在科学家和青少年中间架起的沟通桥梁,我校师生积极参加“科学名家讲座”、野外科学考察、校园科普等各种活动,获益良多!一代代学生通过“科研实践”活动,进行探索未知的科研训练,树立科学志趣,真正“走进科学”,受益终身!
黄帅同学(2002级左2)是早期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会员,在俱乐部的学习与成长对他影响深远。
他说:“一次又一次活动都如火把一样燃烧了我的思想,让我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升华,在这个升华的过程当中,我自然时时受到科学那魔法般手臂的抚摸,受到科学那钢铁般严谨的鞭策。我从科学家身上获得了求真的精神,感受到了真的美妙;我更得到了一个个智者的胸襟,甚至,还得到了一种对于自然美的品味、对于世界的关注、对于人类的关爱。”“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在我们这一代青少年身上的责任、机遇和挑战,我更加明白了我必须以十倍的激情和努力去迎接将会到来的一切,这是我的使命。我的收获不止是一些思考的过程,思考的答案,更认识了很多关心我,关心我们青少年成长的老师、教授、科学家。我希望能够代表我的同龄人,特别是十分幸运的参加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人,对所有关心我们成长,关心祖国下一代的老师和科学家说一声:谢谢!”
李派同学(2005届 右1)在2005届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研实践”活动评议会上表现出色,被评议委员会评为“突出”等级,获得与会专家的好评和赞赏。
李派同学依然记着在“科研实践”中的收获与提升:“当我在实验室中所做工作逐渐增多,从教授和老师身上学习了更多的科学思想时,我发现我不仅思维变的活跃,而且应对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我的科研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转变,不再是像学校里那样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寻找问题、认真思考与探究、积极索取知识。而对我的能力检测也不单纯是学校里的考试,而是真实的实验工作。”“通过此次的研究,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懂得了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磨练了意志,锻炼了能力,增长知识,培养了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创新。我想,这段充满曲折、充满奋斗、充满爱的经历,是我人生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会永远的记住这次研究活动。”“真的很感谢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给了我这次机会参加这个活动,这对我以后的学习、研究、成长将会起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希望今后还让我有机会参加更多的这样的活动,以学习更多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2016级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会员张博雅同学提起与王绶琯院士见面以及在俱乐部的实践与锻炼依然记忆犹新:
丙申岁末,初遇先生。
那是我刚加入科技俱乐部参加的第一次沙龙活动。当时我和谢龙芯学长一起为先生送上了3D打印的磁悬浮蓝牙音箱,因为先生是天文学家,上面的部分是一个小飞碟的形状,木质的外壳上画着火箭和卫星。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如今算来已经整整四年过去了,老先生轮椅上的慈祥而欣慰的笑容,还时时浮现在眼前。
王先生一直认为,喜欢科学的年轻苗子是“小手”,需要“大手”的引领。而“大手拉小手”,恰是他创办俱乐部的初心。
在俱乐部的帮助和引领下,我进入到高校实验室,开始选题、试着探究,从生活中的小问题,逐渐深入到物理的逻辑。
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这些前辈和先生,就像一座座灯塔,在高远的前方,温和而又明亮。老先生们倾尽心血,只求为国家培养栋梁。我们之于先生,唯有感恩,唯有永志不忘,唯有成长成材以报!
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何其有幸,得先生教。
先生之风,山高水深。先生此去,必为星辰。
我校谢龙芯同学(在新老会员沙龙上发言)和张博雅同学一起代表学校向刚刚度过94岁生日的王老赠送由我们学校学生手工制作生日礼物——一个3D打印的火箭模型,他昨晚知道王老仙逝的消息后说到:“从昨晚直到现在,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王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射电天文学界有着卓越声名的专家,而同时,他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创建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一直关心关怀着青少年科技人才的发展。作为俱乐部的老会员,得知这一噩耗后,我的内心陷入了极大的悲伤和憾痛。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是在1999年由王老联合六十多位科学家创建,而出生于2000年的我几乎与俱乐部“同龄”。所以和各位老师们,还有许多俱乐部的学长们不太一样的是,他们关怀着、经历着俱乐部的成长,可以说俱乐部是他们看着长大的‘孩子’;而对于我而言,俱乐部更像是一位‘小哥哥’,他牵着我的手,把我带入了科学的大门。从2015年加入科学俱乐部以来,无论是科研实践的经历还是交流会上的经验分享都让我受益匪浅,直到现在,我依然会从每年的‘新老会员沙龙’、‘学术论坛’活动之中汲取到许多科研新知。正是在俱乐部的经历和积累,才让我确立了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理想。王老和俱乐部是我在科研兴趣上的引路人。王老的离世,对于俱乐部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悲痛,也让我仿佛迷途的孩子一般伤心不已。行文至此,我抬头仰望星空,突然想起今晚正好是小行星3171号‘王绶琯星’合月。面向一轮圆月和‘王绶琯星’的方向,我深施一礼,缅怀王老,表达心中无限的感激和哀痛。天河皎皎,星海茫茫,先生之风,河清海长。愿吾辈不负王老之期许,努力奋斗,星辰大海,征途不息!”
不只是学生,我校的科技教师也在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一次次活动中提升了专业素养。
刚永运老师(右2)是我校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负责教师,十多年来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各项活动,他说:“每次带学生参加科学家讲座活动,学生们和我都有获取新知识的欣喜感,不仅充实、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还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带领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和‘野外科学考察’活动的亲身经历,与科学家们的近距离接触,不仅在真实的科学环境中给学生们创造了求师交友机遇,促使他们自己去发掘、去争取、去‘发现’和‘被发现’,同时也能让他们在奋发进取的祖国科研前线的气氛中获得参与和认同的切身感受,同时也让我接受到了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感受到科学家们的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还能帮助我发展和提高科学探究方法和能力,进一步提升了我辅导学生科技活动的能力和素质!”
我校胡莹菲老师(中,与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开展科研实践活动的张博雅和谢龙芯两位同学合影)从2015年至今,参加了多次科技俱乐部组织举办的“科学名家讲座”、科学考察、科研实践及评议等各种活动,她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助力着一届又一届科技少年的成长,也帮助我成为一名更出色的科技教师。每次见王老先生,是在一年一度年初的科技俱乐部委员会议。只要身体允许,王老都会亲临会议现场,认真倾听每一位参与俱乐部的科学家和中学教师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共谋俱乐部未来一年的发展蓝图。后面几年因为身体的缘故王老先生无法亲临现场,但都会委托有威望的院士科学家主持会议,并让他的女儿全程参加会议,回去向他转达全部的会议内容。一次又一次我被王老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对中学生科技教育工作的热情深深地折服!”
感恩您为科技英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为明日杰出科学家的成长成才的无私奉献,您崇高的精神将永留人间。我们一定会秉承您的精神,继续投身科技教育,为培育科学杰出后继人才铺路搭桥。
王绶琯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