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收到消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先生辞世。 王绶琯先生是我国天体物理学先驱,更是中国射电天文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射电天文学家,王先生在90年代初敏锐地察觉到了天体物理学发展的国际动向,积极推动了LAMOST项目的建设。 王先生是福建人,生于动荡中的民国,早年就读于重庆马尾海军学堂,主攻造船。 在留学期间转而学习天文。 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发端,有相当一部分仰仗福建人:高鲁先生是福建长乐人,余青松先生是福建厦门人,张钰哲先生是福建闽侯人,戴文赛先生是福建龙溪人;其中高,余,张三人最开始也都不是学习天文的。 高鲁先生是也是马尾海军学堂学习造船;余先生和张先生都是学土木建筑出身。 但这些前辈都被宇宙所吸引,并为现代天文在中国落地生根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如今王先生魂归星海,也加入了这些先驱的行列。 我就是在1996年的《天文爱好者》杂志上读到了王绶琯先生写的文章才知道了LAMOST,知道了宇宙学巡天。 这篇文章对我影响很大,里面“逐鹿中原”的比喻让我印象很深。 那时候我才4年级,但一直到上大学后选SDSS作为早期科研项目,到现在一直在做巡天科学,应该说也是和王先生的这篇文章有关系的。 王先生文章中描述的天文学学科发展境况和差距在今天也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后人应当共勉,早日实现“逐鹿”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