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北京市第二中学师生沉痛悼念王绶琯院士
2021年01月31日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种传统,总喜欢说某人是天上的某某星宿下凡,以显示这个人非凡的才能,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先生就是一个真正的“上应星相”的人。1993年由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王绶琯星”。王老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物理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开创了中国射电天文观测研究的先河,主持设计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为我国现代天文学做出杰出贡献。
  与王老初次见面是在2004年的9月,他应邀前来我校出席开学典礼,虽然没有进行深层次交流,仅从王老的一举一动,已经让我们感到他的魅力所在。
  随着我校成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基地学校,我有机会多次聆听王老的教诲,虽然王老不涉足基础教育,但他始终关注着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关注青少年的培养。二十多年前,王老与60多位科学家发起倡议并创建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面向北京市的中学生开放国家实验室,让孩子们接触第一流的科学家和设备。“要给青少年自由发展的机会,引导他们走最实、最直的路。”这既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伟大创举,又是一个脚踏实地为祖国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可行之路。当前教育界、科技界出现一些浮躁的风气,人才培养的机制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家似乎都在探索如何走捷径,如何能不花太多时间、不去做太多事,而取得巨大的成功。各类的培训、补习、应试层出不穷,甚至有一浪高过一浪的趋势。王老用自己的智慧,解开了困扰大家的一个个谜团。创建俱乐部就是为青少年和科学家建立起大手拉小手的平台,就是让青少年和科学家交朋友,这种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经历,是我所羡慕的,更是我们大家期盼的。举办各种科研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青少年身上是否具备某种科研工作者的素质,是否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潜质,而不是为了评奖,为了参加比赛等等,突出的是过程培养,强化的是教育与成长环节,淡化的是成果的取得。王老曾讲过“大家都否定应试教育,但不是否定应试。因为有考试就会有应试,人们反对的是为‘应试’而忘了‘教育’。
  脚踏实地开展课题研究,不为名,不为利,只求把事实弄清楚是王老的工作态度,也是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给每一位青年学生的座右铭“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然后再谈做学问”。在王老和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关怀下,我校在天文学领域涌现出一批批优秀学生,程思浩、程思淼两兄弟曾荣获国际天文与天体物理学竞赛金牌,陕思宇、成昕伦、杨锦添、任梓樟、曹钟瑞、程新晟等学生就是在王老的影响下,热爱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并从事相关专业的学习,二中启明星天文社团也成为金牌社团。
  惊悉王老仙逝,我们心情极其沉痛,我们国家痛失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青少年朋友失去了一位“大朋友”。我们一定牢记肩上使命,脚踏实地开展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
  王绶琯先生千古!
附件列表: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青少年俱乐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