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肯定不认识我,我确实未曾与先生谋面,除了网络媒体宣传上,起初先生的名字,对于我,特别熟悉,作为曾经院工会的一名小兵,每年慰问院先进工作者,名字和慰问金金额,是我倒背如流、耳熟能详的,另一个原因,先生名字本身就很特别,王绶琯,很多人读不准,我因为工作需要,特意查过字典shou(四声)guan(三声)。 直到有一天,在出租车上听广播,某个著名广播电视台关于先生的报道,提到了他极高的学术成就,我才发现他不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我服务的对象,而是国家和科学院的骄傲,了不起的科学家,哦,原来我默默无闻的工作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作为,为科学院核心力量——科研队伍服务的我们,其实就是用另一种付出和努力为科学院的事业在添砖加瓦。 后来,通过很多的途径,我了解了先生还做了很多很多造福社会和培养孩子的公益方面工作,科学大家往往都是很多方面的艺术家,教育家,这也是我常常因崇拜而自豪的原因。 忽然看到朋友圈,先生走了,很多的情愫在心间涤荡,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在召唤,作为科学院的一份子,如同诺大科学大院中的一个点,点连成线,线串成面,星罗棋布,才有了科学的国家队,科技创新的重任就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中完成,我们身在其中每一个人,如果真的都能以对科学的敬畏,对科学家的敬畏,对我们工作岗位的敬畏,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才能真的完成属于我们的使命,做好国家人,国家事,担好国家责,真正脚踏实地地完成千千万万个像先生一样的科学家们未能实现的梦想,科技强国的事业担当。 北京分院宣传教育处 袁念 2021年1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