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

活动简讯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举办老会员沙龙庆祝成立15周年

时间:2015-01-05

2015年第1期

  2014年12月28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老会员沙龙——15周年(1999~2014)纪念会,在北京国家天文台会议厅举行,会场专门开通了在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纽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部分往届科技俱乐部会员的视频。中科院院士王绶琯与俱乐部部分科技导师、俱乐部部分科技辅导教师、俱乐部部分海内外老会员共50余人出席了沙龙记念活动。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主任、92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在纪念会上率先发言表示: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参加这个会,非常感动科技俱乐部十几年的“以科会友”延续至此。

  早在1998 年,王绶琯院士曾致函几十位院士和专家,希望一同呼吁“开展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引导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青少年“走进科学”。后来,61位科学家发出倡议,“为明日杰出科学家创造机遇”。1999年6月12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宣布成立。

  按照王绶琯院士的设计,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科研实践活动”,在形式上是组织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到优秀科研团组中进行时间跨度平均为一年的“科研实践”。其核心理念,是引导这一部分中学生走出校门,到科学社会中体验科研“以科会友”。

  就在这次老会员沙龙上,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技导师、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力作主题报告,讲述在他成长道路上,对他影响非常大的四位导师;他还介绍了他的科研方向——古菌研究。

  科技导师黄力,希望海内外老会员不断增强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说,如果有可能,要看一些我国早期留学生当时所想、后来所做对国家产生影响的一些事。他说,我们国家需要有一些变化才能变成强国,不是就这么自然上去、慢慢投入进去、引进一些人才就行了。他希望大家都思考这件事。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科技导师昌增益提出,50年以内,世界科学中心能不能移到中国来?他说,继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之后,科学中心现在仍然在美国。他希望优秀的同学能够回到祖国来,把科学思想、科学成果、科学文化带回来。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科技导师邵芸向老会员提出一个研究方向:如今,雾霾是一个不能够说清楚原因的问题。她说,这几年,人们盖了很多房子、建社区,实际上它对空气污染物的扩散起着阻碍作用,空气动力学上称之为增加了粗糙度。她说遥感科技人员可以提供数据与图像,但需要一个数学模式表明建筑物与风场、温度场、湿度场是什么关系,以更好地研究解决污染扩散问题。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科技导师陶建华与老会员一起交流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科技导师韩金林与老会员一起交流

  海内外分会场老会员发言

  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在读博士王思远,回忆了当年问询黄力老师为什么要研究古菌的情景:“黄老师两眼放光,这给予我很深刻的印象。他说古菌生活在那么极端的环境,能把我的想象力带到非常‘极端’的方向去。”王思远说,他还问过黄老师另外一个问题,即21世纪生物学突破口应该在什么方向?黄老师认为,21世纪应该是生物学和其他相近学科剧烈交叉的时代,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交叉能带来更大的突破。王思远说,这就是他后来选择本科攻读北大物理系的很大原因。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的洪暐哲发言说,“高中阶段,我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昌增益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生物化学研究,这一下就是6年,直到大学毕业。我在本科、硕士特别是博士后期间的发展,都直接或者间接受益于高中时期的科研训练。”

  北京主会场老会员发言

  目前正在创业的贺虎在发言中说:“最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产品走上了2014年9月7日美国纽约国际时装周T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有自已品牌和产品走上顶级时尚舞台,这也算是我们的中国梦。”他说,“特别令我感动的是,当时,王绶琯老先生知道我创业之后,他的观点令我非常震撼,他认为我如果找到了方向,放弃学业去做真正适合自己而且能够有所成就的事情,他是非常支持的。他还时不时地就把我叫到他的家里去谈话,问一问我最近有没有什么困惑,有没有什么困难,想从各方面去帮助和支持。”

  在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工作的马鑫说:虽然不是说每个人都一定成为科学家,但是这种科学思维包括创业等,都是我们一生很有用的基本素质。

  
  
  
  

北京会场的每一位老会员都在会上发了言。


与会科技导师、科技辅导教师、老会员一同合影留念

  最后,此次沙龙活动在亲切、温馨的氛围下结束了,俱乐部这次采用与海外学生视频会议方式的尝试很成功,为以后沙龙常态化奠定了基础,也为日后的交流开了一个好头。

附件:

    活动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