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动态
2015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迎新春导师座谈会简报
1月17日下午,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了2015年迎新春导师座谈会。9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王绶琯主任全程参加了此次会议。关心和热衷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技教育的王乃彦院士、匡廷云院士、周立伟院士、黎乐民院士及近40位俱乐部指导中心导师齐聚在一起,共同迎新春并为俱乐部进一步发展献言献策。此次会议由王乃彦院士主持,由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周琳秘书长做了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的报告。
王绶琯院士讲话,他首先对在座的各位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年是一个比较好的年头,中央显然开始对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杰出人才的培养,把它放在了更急迫的地位,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更往前走一步,我们要给优秀的学生以机遇,机遇很重要,方法也是无穷尽的,所以就希望各位导师就如何搞好俱乐部“精耕细作”的问题,希望听听大家的意见。
王绶琯院士
匡廷云院士说,首先要实现俱乐部中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其次是选题的问题,中学生的选题怎么适合他,而且要使得他自己思考,启发他科学上的好奇,是我们作为导师应该做到的。
匡廷云院士
邓希贤教授首先发表意见,他说青少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抓好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如何用视觉化的语言制作形象化的展板也是十分必要的。
邓希贤教授
刘来福教授提到,搞科研,真正搞创新、研究,要从青少年做起,这一点非常重要;要想成为创新人才,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想法,独立思维,做前人没有做过的,才能创新,做别人做过的或者没有做好的,这样一辈子都做不了创新。
刘来福教授
陶建华老师说:和俱乐部共同成长的过程,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欢乐和欣慰,正是因为早期加入了俱乐部,深深体会到年轻人在里面发挥的活力,希望俱乐部更多的吸纳年轻的导师参加,这些年轻人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增加了和在座资深学者的介入,不断的进行成长,同时增加了他们和中学的联系,为他们培养自己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经验。
陶建华研究员
黄力老师说,让学生知道科学有意思,要以这个为乐,要伴随一生,这个才是真谛。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是学生向我学习,而是我向他们来学习。所以我把这个分成两个层面,第一个科学理论创新,还有一个是科学技术创新,我现在感觉到中学生从技术上动脑筋更强一些。然后通过他能看懂的一些文献来理清来龙去脉。我觉得有一条也很重要,中学的老师我觉得一定要在里面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知道中学生他的学校有什么条件和环境,如果有的实验和环境在他本校可以进行补充和完善,比到我们的实验室来回跑要好的多。他喜欢我给他们上课,而不是摸了数据,摸了仪器,他来我们的实验室是想来跟我交流的,具体的实验是在家庭,或者中学里面进行的。
黄力研究员
很多导师都提到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的问题,并就这两个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例如,建议选择实验室之前先了解相关课题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再做选择,这样就为日后主动参与研究奠定了好的基础;还有的导师提出,如果学生在中途遇到了困难,作为导师应该及时给予指导,加固他的兴趣;另外,还有导师提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最大的发挥网络技术的应用,加强交流。
最后,王乃彦院士做总结发言,首先充分肯定了俱乐部在2014年以及以前所做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取得这个成绩的原因,首先是王老德高望重,同时还与各位导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王院士用形象的比喻重点总结了如何“精耕细作”的问题。他说:把科技幼苗放在科研的土壤里,给他放在什么位置上,给他挖什么坑,给他浇什么水,这才是“精耕细作”的重点。
王乃彦院士
会后,俱乐部会将导师的发言进行整理和分析,将好的建议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