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动态
2010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校园科普”活动阶段研讨会
经过近五年的探索、实践,“校园科普”活动已有六个课题在王绶琯院士的指导下,完成了最终的整理、定稿,并以《教学生做科普--校园科普活动资源》一书的形式出版印刷并配以相应的光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且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基于此,为将“校园科普”活动持续、规范的进行下去,2010年12月26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多功能厅召开了2010年“校园科普活动”阶段研讨会。科技俱乐部主任王绶琯院士、周琳秘书长及来自人大附中、北京166中、中关村中学、北京十二中、师大附中、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及国家基础教育示范项目组等的20位老师出席了会议。
“校园科普活动”阶段研讨会召开
会上,王院士首先结合多年来开展“校园科普”活动的情况重审了该活动的必要性,即1、这是尝试性的一种科普方法;2、只有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才能更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3、素质教育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陶”出来的。同时王老还强调,做“校园科普”活动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选题?且选题应着眼于科学时事、科学大事和科学史等,并向在座的各位老师提出近期及远期的工作计划,希望与老师们共同讨论,征求大家的意见,在磨合之后能有更多规范些的课题产生。
王老讲话
之后,大家就“校园科普”活动的“主要理念、目的的公益性和方法的几个特点”、“选题的规范化要求和如何解决尚缺的十几个选题”、“各参加单位的工作选择、工作成果的表现问题和归属问题”、“网络的利用与国家基础教育示范项目‘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试点’工程的联系情况”、“与《春雨》项目的联系情况”以及“简则初稿条文”等六方面进行了全面讨论,大家各抒己见阐明了各自的态度与建议。老师们在感慨每次交流后都有新启发的同时,也将活动的需求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聚集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校差别比较大,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必不可少;2、学校的支持力度决定“校园科普”活动能否顺利进行;3、课题选择、开发缺口很大;4、如何使“校园科普”选题适用于优秀学校和困难学校。
各基地校老师发言
会议最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老师和国家基础教育示范项目组的老师分别就自己建设平台的目的、意义及今后的实施、运作进行了汇报,这就为参与“校园科普”活动的老师在日后运用网络平台进行及时沟通、交流,并可有机会将自己的“校园科普”活动课程放在网络实现更多人共享提供了条件。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老师发言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秘书长周琳老师对会议进行了简要总结,肯定了这次会议的召开效果,经过大家的讨论,也将“校园科普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推进。她提到,针对会议探讨的几个问题,让在座的各位老师深切体会到“校园科普”活动的精髓,即体现在教学生做科普的“教”和“做”上,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素养至关重要。并强调了两方面问题:1、选题是“校园科普”活动得以持续的关键;2、各选题如何适用于各类型学校(优秀的或困难的)是活动推广的前提。希望各位老师能尝试做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选题,同时也希望各位老师回去后依然能继续思考今天会议提到的问题,尤其是“运作组如何运作下去”,希望在明年三月份开碰头会时,各学校都能拿出个意见,在大家的努力下力争使“校园科普活动”越做越好,让更多的初中学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