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

俱乐部动态

2011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新春导师座谈会

时间:2011-01-21来源:youthclub作者:

  2011年1月15日,2011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迎新春导师座谈会在人大附中举行,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常务副主任季延寿主席主持了会议,俱乐部主任王绶琯院士、王乃彦院士、严加安院士、黎乐民院士、周立伟院士、林群院士、北京市科协秘书长、北京青少年基金会理事长吕家香局长、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办公室丁颖副主任、北京市科协青少部卢晓鹏处长、及来自中科院各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俱乐部学术指导中心50余名学术指导导师出席了会议,6名俱乐部老会员参加了会议。

2011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迎新春导师座谈会顺利召开

  会议首先听取了俱乐部活动委员会秘书长周琳老师就2010年俱乐部活动进行的全面详实的总结报告。2010年俱乐部扩大了科普范围;逐渐建立了俱乐部的“内部循环系统”;特色活动程序化设计和规范化管理。俱乐部为抓实各项活动,从年初起开始举办各类有针对性的活动,也着重于科研实践活动追踪工作,力求把工作做细致、做到位。同时也提出了5个有针对性的问题供请各位导师指导,如学校推荐学生应从哪方面着手,对进所学生会员如何进行管理等等。

周琳秘书长做2010年总结报告

  针对这些问题,导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王乃彦院士说到,在创新大赛和“小小科学家”比赛中,有一些弄虚作假的现象产生,俱乐部培养学生,要着重于学生的科学兴趣,从小开始,就要培养负责、扎实、严谨的科学作风,绝不做假。而且要秉持俱乐部一直所做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培养他的科学思维的方法。北京理工大学周立伟院士也赞同了王乃彦院士的观点,认为科研实践应该注重过程,不要结果,从小培养学生的兴趣、修养,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中科院微生物所黄力认为,如今的科技活动,功利与竞争让学生压力很大,失去了做科学活动的初衷,包括选题也是越来越成人化。俱乐部应该保持自己的风格,让学生们掌握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得到锻炼,才是目的。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邓希贤教授提出,科学实践活动是锻炼能力,更重要是锻炼思维能力,一定要鼓励学生,思想要活跃,从身边的现象选题。中科院老年病研究所杨泽研究员讲到,我国进入创新性社会,导师的职责是引导、呵护青少年的创新性思维。

王乃彦院士                                  周立伟院士

杨泽研究员                          黄力所长                         邓希贤教授

  到场的俱乐部老会员们如今有的已经上了大学,有的已经步入社会,在俱乐部的学习生活,对他们的发展与人生起了导向性作用。他们述说自己的科研实践经历并感谢导师们对他们的培养,老会员平晓川讲到:“希望在座各位专家、老师坚定一个目标,能够帮助更多的同学,没准几年以后、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他们将会撑起中国科学的脊梁。”,老会员李思然、杨奕、鲁宜昕、向往、杨征的成长经历正像黄力老师所说的,体验科研的经历、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式才是他们真正的收获。

平晓川                              李思然                               杨奕

  在导师讨论后,丁颖主任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她希望,俱乐部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让真正爱好科学的孩子加入进来,做到教育公平。

丁颖主任发言

  最后,王绶琯院士做了总结发言,他以“乐”字为中心谈了做科研实践活动的乐趣、做科学的乐趣、他提出,要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乐”。导师们的职责就是为这些孩子创造机遇,与他们交朋友,碰撞思维的火花,让“大手拉小手”的友谊持续下去。

王绶琯院士做总结发言

  1月15日也是王绶琯院士88岁寿辰,吕家香局长代表北京市科协为王老送上了生日的祝福,并感谢他这么多年来为北京青少年科技工作所做的无私奉献。俱乐部李京燕老师代表俱乐部为王老献上生日的祝福,她总结了王老十余年来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开路人,王老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如今为了让全国各地学生走近科学,他又致力于“校园科普”工作,已经初具规模。为了让学生们,有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交流、碰撞出斯维的火花,他提出了“文化沙龙”的理念。这个可爱可敬的老人,亲手为千百名青少年心中,种上科学的种子,在这一天,6个俱乐部的老会员,也代表这千百名学生献上了对他的感激与祝福。愿王老“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在今后的日子,继续引领俱乐部、引领更多的孩子走向科技之路。

吕家香局长为王老送上祝福                    王绶琯院士一家

全体导师合影留念

分享文章至

附件:

俱乐部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