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动态
2010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校园科普”活动阶段研讨会
2010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在人大附中高中教学楼第八会议室召开了2010年“校园科普活动”阶段研讨会。科技俱乐部主任王绶琯院士、周琳秘书长及来自人大附中、北京166中、中关村中学、北京十二中、师大附中的15位老师出席了会议。会议共同讨论了王老起草的“关于‘校园科普活动’实验组织和实施方案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并就目前学校在开展“校园科普活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会上,王院士首先结合“建议”,与老师们讨论了“实验课程目的和设置”、“组织形式与定名”、“三种课题的说明”和“把实验项目合作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四个问题,强调“校园科普”是以宽松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每项“课题”在进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其科普辅导方法和评价方法,同时一定要把握“科学的正确性”,最终的目的是要带动学生一起做科普。
经过“校园科普活动”从无到有的近五年时间里,与会老师以王老的讲话为出发点,集思广益对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主要聚焦在:1、课题的开发,选题不够,导致每学期开展的课题没有变化,影响了学生们的兴趣;2、师资的培养,各学校的教师基本上都处于“循环流动”的状态,可能有的初中老师到了高中,也可能从初一教到了初三,这都面临着师资队伍培养的严峻问题;3、阶段交流会的及时,只有及时的沟通、交流才能使各校发现的问题通过讨论以期解决;4、课题共享平台的建立,各校有成形的课题后,能放在一个畅通的共享平台上,方便其他学校选用,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课题缺乏的问题;5、活动形式的灵活,面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点,能否将其活动形式变得灵活些,可让学生就不同课题进行等额选择,在“校园科普活动”课上形成“特有”(以“选题”为依据)的班级;6、如何进行学生评价,目前能做的是对学生各环节的表现给予评价,采取的方式有学生访谈、学生问卷和老师感受三种形式,在学期末对学生有个综合的活动表现评价,但对问卷统计数据的分析无法把握科学性,所以很难量化评价。
这次会议的召开非常及时,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也会将“校园科普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推进。周琳老师对会议进行了简要总结,并肯定了这次会议取得的效果,并对大家在前一段活动中遇到困难采取“知难而进”的态度表示感谢。同时,她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活动中继续不断总结、相互启发,将“校园科普活动”越做越好,使更多的初中学生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