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动态
2010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走进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科学考察”
2010年1月28日至2月4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32名老师和会员赴美丽的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进行为期8天的“走进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科学考察”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物园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为同学们学习生活提供了最舒适的条件。科普信息中心朱鸿祥主任出席了本次考察开幕式和总结会,赵文娅、许玲老师则一直陪伴队员们,帮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植物园还安排了植物园导师的孩子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考察活动。
本次考察八天的行程非常丰富,每天的时间都安排的很紧凑。同学们来到版纳的第一天,朱鸿祥主任就亲自为他们介绍了版纳植物园,其后的几天里,共有7位导师为同学们做了7场内容多样且各有特色的报告。曹坤芳研究员为同学们讲解了“植物水力构造的进化与生态适应”、高江云研究员为同学们介绍了“兰花?植物中的大熊猫”、赵广印老师解析了严谨有序又妙趣横生的“蜜蜂的社会结构及食谱”、张媛老师带同学们探索了“无花果里的秘密”、刘胜杰老师邀同学们走进“奇妙的蜘蛛世界”、许玲老师引导同学们找到内心的“秘密花园”。其间还有俱乐部带队教师马丽霞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怎样进行科学考察,此外,同学们还聆听了来自美国的昆虫科学家托尼教授的讲座并与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专家的幽默、风趣吸引了同学们,现场气氛异常热烈。这些报告让同学们能不拘于自己研究的方向,了解更多、更宽的学科知识,让大家收获颇丰。
朱鸿祥主任 曹坤芳研究员 高江云研究员
赵广印老师 张军辉老师 张媛老师
刘胜杰老师 许玲老师 马丽霞老师
与托尼教授交流
除了晚上的精彩报告,同学们白天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来自北京8所学校的21名同学从“兴趣”出发,打破学校界限分为6组展开考察。其中包括: 1、植物生理??光合、水分传导;2、榕树与榕小蜂协同进化的关系;3、认识兰科植物;4、训练蜜蜂定点取食、环境教育(最初是六个课题,后来因蜜蜂组活动的量的原故,又新增了“环境教育”课题);5、热带雨林地表蜘蛛多样性的调查;6、植物的繁殖与栽培。几天里,同学们深入雨林,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下分组实践学习,跟随导师在科研的过程中,了解野外科学考察的相关知识并掌握了方法,开阔了眼界,学会了如何观察并能积极、主动提问;学到了科研人员身上的不畏辛苦、敢于挑战、为科学奉献的优秀品质。
参观热带雨林
严谨的“榕小蜂” 执着的“植物生理” 耐心的“蜘蛛”
而同学们在考察过程中更是用行动体现了他们所学到的:科学研究需要严谨:榕树榕小蜂组在实验要求观测100个数据的情况下,却主动要求观测300个数据以求人人参与并使得到的数据更为精准;科学研究需要执着:植物生理组实验量大,有的实验失败了还要重来,为了顺利完成科研实践活动经常延误吃饭;科学研究需要耐性:蜘蛛组在收集到的腐叶中数蜘蛛数量,从不觉得枯燥;科学研究需要不畏艰险:兰花组第一天就为了观察附生兰花经历了艰险的考验;科学研究需要不怕吃苦:蜜蜂组顶着烈日观察蜜蜂形态,却依然兴趣高涨;科学研究需要脚踏实地:植物栽培组搬土、扦插样样从头做起,乐在其中。
不畏艰险的“兰花” 不怕吃苦的“蜜蜂” 脚踏实地的“扦插”
与往次考察不同的是,这次在临近尾声的时候,植物园的导师们与俱乐部带队老师进行了一场“名校名师交流会”,会上俱乐部带队老师从自己从事教师职业的心得谈起,与植物园的导师们分享了当老师的感受与心得。
名校名师座谈会
最后,同学们分组进行了总结汇报,他们用PPT、丰富的照片、表格展示了他们几天来的所学与对科学的了解,虽然专业用词并不标准、得出的数据也比较粗糙,但他们已经对自己的课题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思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深入的探索下去。在这八天的朝夕相处中,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结下了友谊,通过一双双小导师们的大手拉起同学们的一双双小手,在野外实践中激发同学们更浓厚的兴趣,同时让大家们也收获了科学知识、提升了自身的科学素质,了解、掌握了科学实验的方法,可谓是各有收获。这也正与俱乐部“科研实践活动”的宗旨相吻合,即“体验科研、求师交友、提供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