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

俱乐部动态

2010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研实践冬令营”

时间:2010-02-03来源:youthclub作者:xuan

  2010年1月23日至26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举办了“科研实践冬令营”活动,此次活动包含了4天的行程,让参加科研实践活动的会员开阔眼界、感受科学气氛、与科学大家接触,从而增加对科学的兴趣,为今后为期一年的科研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研实践活动”启动交流会举行

  此次活动共包含六个部分:2010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研实践活动启动交流会、名家讲座、与院士面对面、科学文化沙龙、参观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以及参观中国科技馆新馆。

俱乐部主任王绶琯院士讲话

  1月23日上午,140余名俱乐部基地校师生参加了科研实践活动启动交流会,会上俱乐部主任王绶琯院士、俱乐部导师昌增益教授、田荷珍教授、俱乐部老会员张鹏浩、姜一晨、刘智晗进行了讲话。首先,王绶琯院士为同学们讲述了科研实践活动的意义与目的,他叮嘱同学们,参加科研实践活动要秉持着对科学的热忱,坚持到底的毅力与决心,要抓住求师交友、体验科研的机遇。

昌增益教授                  田荷珍教授

  其后,昌增益教授与田荷珍教授分别为同学们做了题为“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怎样写科学论文”的报告,昌教授告诉我们,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不停探索、不停突破,他结合了从古至今的科学技术发展与国内外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的状况,教授给同学们参加科研实践活动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而田教授做的报告更是很好的向同学们传授了写科学论文的方法,从选题到结题,可以让同学们少走很多弯路。最后,俱乐部老会员张鹏浩、姜一晨、刘智晗分别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他们告诉同学们,自己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突破自我,最终坚持下来,让高中时光成为自己一段宝贵的人生体验。通过上午的启动交流会,新会员们对科研实践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知,不再迷茫。

张鹏浩            姜一晨            刘智晗

  下午,俱乐部邀请到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孙万儒研究员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甲型H1N1流感”的报告,甲流已经是个被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孙研究员的报告形象生动的为同学们深度剖析了甲流病毒,包括甲流病毒的结构、传染渠道、治疗方法等等。同学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大家都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相信其中也会有不少学生希望对其深入研究下去。

孙万儒研究员为同学们做报告

  1月24日上午,中科院院士局数理学部与俱乐部共同邀请到了10位院士与会员们分为5组进行面对面交流,参加此次交流的院士有陈佳洱、王乃彦、周立伟、郝柏林、邝宇平、杨福榆、林群、严加安、刘嘉麒、李泽椿。院士们有的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人生体验,有的就前沿科学与同学们展开讨论,还有的以提问的形式与同学们展开互动,每组的气氛都异常热烈。同学们的问题千奇百怪,如核能的利用及安全、渤海冰冻形成的原因、物理学家的真实工作状态是什么?院士们的回答也是精彩纷呈。通过一上午的交流,同学们不仅感兴趣的问题得到解答,更重要的是通过近距离接触,领略了科学大家的风采,感受到了他们对科学的热忱与执着。其中一位同学在感受中写到“第二天座谈,我问郝柏林院士---‘有些人一辈子由于不够聪明,没有好运气等等的原因虽然一直走在科学这条路上,但是一直没有做出大的的成果来,这对于科学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他们还在做什么?’郝柏林院士说了很多,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句话仅有几个字??‘他们自得其乐。’是啊,自得其乐。所谓‘朝闻道,夕可死矣。’不也就是因为闻道后已经得其乐了吗?”通过这次与科学前辈的交流,她深刻的了解到闻道的乐趣,可谓一次思想的升华。

王乃彦院士(左)、李泽椿院士(右)

杨福榆院士(左)、郝柏林院士(右)

林群院士(左)、周立伟院士(右)

陈佳洱院士(左)、邝宇平院士(右)

严加安院士(左)、刘嘉麒院士(右)

  经过半天的与科学前辈的交流,下午是氛围很轻松的由俱乐部老会员组织策划的科学文化沙龙,这是一个新兴的活动形式,由俱乐部老会员与新会员互动交流,全程都由学生们自己主导、进行。沙龙由张鹏浩主持,俱乐部老会员刘胤哲、李荣莎、李森、乔丹、秦一骁、姜一晨、刘智晗、赵中伦参加了沙龙,老会员刘胤哲为新会员做了题为“科技文献检索”的报告。教给同学们如何在科研实践活动中自己学习基础知识,弥补自身知识储备不够的问题。在其后的交流环节,每个老会员带领对自己学科感兴趣的新会员分组交流,就参加科研实践活动的兴趣问题、前期知识储备不足问题、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问题及如何摆脱功利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沙龙活动也是为了让这些同样参加过科研实践活动的师哥师姐们带领新会员,走过科研实践活动初期最困难的阶段。

十位老会员各自做自我介绍

老会员与新会员

分享文章至

附件:

俱乐部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