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

俱乐部动态

2009.1.17--1.19科技俱乐部冬令营--2009科技俱乐部科研实践活动启动会

时间:2009-02-24来源:youthclub作者:xuan

  2009年1月17日至19日, 2009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研实践活动”冬令营圆满结束。本次活动共分为五个部分:“2009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研实践活动’启动交流会暨2009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学名家讲座”、“俱乐部新老会员对话、交流”、“青少年与科学家联谊座谈会”、“中科院心理所、生物物理所、遗传所的3位专家作科普讲座”、“分组参观心理所、遗传所、微生物所、地理所”。科技俱乐部基地校近200名师生参加了本次冬令营。

  1月17日上午,启动会拉开帷幕,科技俱乐部主任王绶琯院士首先做了“启动”报告,向俱乐部的新会员介绍了俱乐部创建的目的、意义以及对年轻人中肯的期待。

科技俱乐部主任王绶琯院士做启动交流会讲话

  王绶琯院士说:建立科技俱乐部的想法源自“大手拉小手”,就是让感兴趣科学的同学们,走出校门,走进科学社会。今天的启动会就是欢迎大家走进科学社会体验,通过 “以科会友”,进而熟悉科学社会,跨度一年左右。经历“科研实践”。希望同学们报着好奇走进这个社会,去体验科研过程,懂得科学社会是怎样的,怎样建设科学社会。这个社会告诉你知识是怎样来的,怎么用。这个社会激发你的创造潜能,并告诉你,每一个创新都是向前走的,都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上去,还要看,要边向巨人肩膀爬,边看两边的“风景”,形成创新习惯。创新要与“立旧”结合,旧“立”的实,才可能创新,才可以发挥想象力,同时要有理性的判断。不要急于求成,“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要勤奋,不要死读书,不要被困难吓倒。当你走过一年,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这是最大的收获。总之,希望大家一年后有更大自觉性学科学,轻松的求师交友,以自己的毅力勇气,享乐科学研究的过程。

  其后,周立伟院士做了2009年的首场科学名家讲座:兼容并蓄,中西方交融。周院士的报告理性反思了中西方在文化、思维、教育等多方面的差异,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示范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思维过程。启发学生综观古今、比较中西,目的在判断中国未来的路怎么走,告诉学生要有理性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支持你预测未来。未来的路在哪里呢?中西方怎样融合?需要同学们的眼光和判断力。周院士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近代科学的建立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传统,一是有预见未来的人。怎样的眼光长远,具有创新思维力的人眼光长远。周院士最后帮助同学们分析了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的要素及特点。周院士的讲座给了很多同学启示,有的同学提到:“通过对比中美文化差异以及我国不同阶段科学的发展情况,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万物相通”的道理。科学并不是孤立的学问,它与周围的一切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国家的历史,政治策略,教育体制,哲学的发展程度,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习惯,甚至地理环境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应该留心身边的一切事物从中获取灵感,发现规律。”

周立伟院士做题为“兼容并蓄,中西方交融”的报告

  下午,俱乐部新老会员欢聚一堂,进行了交流性论坛。臧充之、李梦遥、李思然、张鹏浩、郑佳萌、崔巍六名同学做了论坛的主题发言,之后,大家互动交流。老会员在发言中形成了几个基本的共识:1、好奇心、热情、兴趣是科研的原动力。2、严谨、塌实、勤奋、坚持是走进科研必备的素质。3、比赛是为了让别人了解你,不是为了功利。开阔视野、广交朋友非常重要。4、训练书面及语言表达非常重要。老会员还为新会员介绍了科研过程的一般方法。交流在热情、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新老会员科技沙龙

  1月18日上午,俱乐部为会员们请到中科院徐光宪、郭慕孙、王绶琯、郑哲敏、匡廷云、戴汝为、黎乐民、林群、黄祖洽、谢家麟、李惕碚11位院士,分成了四个分论坛组,分不同学科与学生进行了尽兴的交流,让同学们欣赏“科学大家”的风采,享受智慧的启迪,解惑心中的疑团,同学们感到过瘾,受到震撼。从没有这样近距离、面对面听中国的顶尖学者讲自己的故事,讲科学的故事。很多同学问院士在研究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谢家麟院士说:“当时我研究的问题是比较先进的,许多实验设备需要从外国购买,可那些属于禁运物资,外国是不会卖给我们的,都要靠自己想办法。”黄组恰院士说:“我当年在暗室里做实验研究鱼胶,实验要控制温度,可国内没有冰箱。我就自己做了个土冰箱,每天用驴车运来新鲜的冰放到里面,居然也做出了鱼胶来。”就是在这样我们现今的人们都无法想象的困难条件下,各位院士们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些精神都是值得现在对科学向往的年轻人继承、发扬下去的。

  70以上高龄的老院士面对17以下的年轻人,两代人“以科会友”,探讨如何定立科学理想,如何享受科学过程之乐,如何认识跨学科交叉,如何超越前人揭示更多的科学规律,如何承担人类未来的责任。。。。。。学生们大开科学视野,感受着科学社会的丰富与魅力。交流后,同学们都很兴奋,有的说:“前不久,我在新闻中看到徐光宪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没想到,今天可以和徐院士面对面交流,真是太激动了。院士鼓励我们要保持一颗好奇心,敢于问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对科学的认识。”也有同学感言:“对于不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或科学上尚无定论的问题,院士们都很认真的说不知道,一点儿不装,他们高尚的科学素养和严谨的作风,另我们感动。”还有同学在总结中提到:“在与王绶琯院士的座谈中,我感受到了许多我们青少年探索科学的的内涵与真谛,我很喜欢他曾说过的两句话‘嗑嗑瓜子多没意思啊!’和‘全民皆科,那中国人还不都没饭吃了啊?’王院士的言辞很诙谐,看不出他已然是一位86岁高龄的老者。科学探究并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做的事情,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事情,我们的目标就是从中学习,抱着好奇与求知,终有所获。”

  1月19日上午,在生物物理所,为学生们准备了三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报告。分别是都培双教授、许执恒教授、陈祉妍教授。都教授讲安全用药,生动风趣又科学严谨,强化了同学们两种认识,其一,是药三分毒;其二,药是有欺骗性的。抗欺骗的办法是要对症入药,研究药理和说明,要认识到健康的肌体是一个和谐的系统,“牵一发动全身”,要珍爱生命。同学们感受到了科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许教授则报告了“生殖与发育”,通过展示国内外研究成果,呈现给同学们生命从诞生到生长发育的过程,让人感叹生命的神奇,在神奇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发育是最复杂的,而神经细胞的发育为复杂之最,神经细胞的发育靠学习等各种刺激,形成网络,及不断的新陈代泄。同学们感慨,万万不能用药去伤害和谐的生命体,要用科学保护生命。陈教授则从心理学视角帮助同学解读了神经系统的脆弱性及心理调试的一般方法,教给学生懂得反思自己的信念,转变理解会获得新的结果,人不仅要智力聪明,还要有健康的精神,塑造积极乐观的人格非常重要。

  下午,同学们在专家的带领下参观了遗传所、微生物所、地理所、心理所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在专家的讲解中了解了四大科学领域。参观后,166中一位同学开心的说:“在地理所,老师告诉我们,通过树的年轮,可以判断气候的变化,很有意思。还有,地理所大厅里的中国种植带的分布和转移图,比地理书的更完整,更详细。”也有同学提到:“搞科研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想象中的研究所的大家都抱着一摞文档和仪器来回穿梭,然而实际上真正的研究所里寂静的好像空无一人,直到现在才理解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常常把自己封闭在研究室里,只有我们足够平静而淡定的面对科学时,才有可能发掘其中暗含着的奥秘。”

  短短三天,科技俱乐部带领新会员走进了并初步了解了科学社会,特别是打开了科学的视野,科学界老一辈、年轻学者、俱乐部会员三代人在俱乐部“集合”,“以科会友”,让新会员收获了好奇、兴趣、志向,打破了科学的神秘,惊叹科学的神奇。期待新一届会员在科学社会中快乐的经历一年的好时光。

分享文章至

附件:

俱乐部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