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动态
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学生论坛成功举办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以下简称“俱乐部”)的“科研实践活动”作为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的一部分,自1999年成立至今已是第九个年头。时值北京市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俱乐部于2008年3月22日在北京八十中学组织新、老会员就亲身参与的“科研实践活动”感受作了题为“成长的元素--我能行”的学生论坛。
专家与发言学生会后合影
论坛由第一届俱乐部会员现为清华大学博士生的王晓峰同学主持,此外参加主题发言的同学还有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平晓川同学、就读于北京大学的马鑫同学、胡梦蝶同学以及来自基地校北京五中的范博智同学、北京八中的肖愚同学、人大附中的贺虎同学和汇文中学的李思然同学。他们分别以“科研实践活动”教我做人做事做学问、在“科研实践活动”中化蝶飞等为题与在场的同学们分享了自己活动过程中酸、甜、苦、辣的成长历程。此外,俱乐部还邀请到俱乐部主任王绶琯院士、常务副主任季延寿主席、学术指导导师王乃彦院士、黎乐民院士、陶建华研究员、许亦农研究员、昌增益教授、田荷珍教授及邓希贤教授在内的9位专家、导师亲临论坛现场,为同学们的主题发言作了针对性的点评。论坛吸引了来自11所基地学校及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的中学生近200人参加,将只能容纳150余人的阶梯教室拥的“水泄不通”。
贺虎同学在发言中讲到:通过科研实践的磨练,让我具有坚忍不拔、刻苦攻关的精神;有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意识;有认真负责、科学严谨的态度。平晓川同学从“学问学”、“学交友”、“悟收获”三个层面谈到了“科研实践活动”对他成长的帮助,让他受益颇深。李思然同学谈到,“科研实践活动”让我饱尝了兴趣、毅力和知识的辛酸与甘甜,感受了科学的力量和美好,值得我一生用心去解读和体会。马鑫同学体会最深的是,从学术导师和辅导教师言传身教的指导、引领下开展的科研活动,深切体会到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一丝不苟的态度。范博智同学的所见是,科研实践活动,是一个自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获得知识、经验得到锻炼外,还学会了“感恩”。肖愚同学记忆犹新的是,“野外科学考察”活动中与导师们的朝夕相处让他真正感受到科学的吸引力及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从而让他在“科研实践活动”中一走就是两年多。胡梦蝶同学在说到自己感受的同时,不忘告诫在座的同学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必须长期不懈地投入自己的热情,才会体会到其中真正的快乐。
王乃彦院士点评并对学生提出希望和要求
通过同学们的主题发言,专家们充分肯定了他们在参加俱乐部“科研实践活动”中的成长及取得的收获,并对在座的同学们提出了期望。在专家们的点评中提到:科学就是发现未发现的自然规律,探索自然的方法是观察和思考,观察是发现问题,思考则是回答问题;做科研的关键是具备“创新”的意识,即“能读到书上没有写的,能听到别人没有讲的”。专家还指出,同学们谈到在科研过程中的团队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同学们深含感触与体会的发言还启发着在座的同学们,让他们了解到通过“科研实践活动”能够得到综合能力的提高,包括查阅文献、撰写文章、表述能力、协作能力等。专家告诫所有在场的同学们,在科研中要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要具备失败重来的勇气。最后,导师把指导自己一辈子的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送给同学们,希望有志于科学的中学生能引以为鉴。
同学们向专家们送上鲜花
同学们发言后又分别向9位专家、导师送上了玫瑰、向日葵、百合等八种鲜花,分别代表着他们对老师们的敬仰、尊重及感谢、祝福!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也为在座的同学们树立了正确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