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动态
国际极地年(IPY)全球科普视频会议召开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设立分会场
2008年3月13日,为迎接已于3月12日正式启动的2007-2008第四次国际极地年(IPY)的第三次极地日,由国际极地年组织(International Polar Year)和全球变暖行动小组(International Action on Global Warming)联合发起的国际极地年全球科普视频会议在中国、美国、墨西哥等7个国家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变化的地球:过去和现在”(Changing Earth: Past and Present),关注内容包括冰、气候、海洋、古气候和地球历史。此次国际极地年(IPY)全球科普视频会议分二个时段,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同处第一时段(北京时间8:00-9:30),葡萄牙、美国、埃及、英国同处于第二时段(北京时间21:00-23:00)。
2007-2008第四次国际极地年的宗旨是:在极区开展国际合作、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活动,建立新的观测系统,大规模地获取极地数据;增强对极区与全球关系的认知与了解;在世界范围内宣传和普及极地科学知识,吸引和培养新一代极地科学工作者。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科普教育在吸引和培养新一代极地科学工作者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互联网组织各国科普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之间围绕国际极地年开展多边合作亦成为可能。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网络科普教育中心和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科普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为科学家、青少年和科普教育工作者搭建高效便捷的网络交流平台。此次国际极地年(IPY)全球科普视频会议的北京分会场设在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指导、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担任联合主办。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主任王绶琯院士、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对外联络处处长徐世杰、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普教育中心主任肖云、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秘书长周琳,以及刘小汉研究员、高登义研究员、陆龙骅研究员和部分学校师生出席北京分会场会议。
北京分会场主办方特邀请国家海洋局陈立奇研究员、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副所长刘小汉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所高登义研究员和中国气象研究院陆龙骅研究员作为科学家导师,指导来自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和北大附中的王伊琳、胡渚清、薛健、方绪赫和李开远同学准备发言材料。会上,同学们以山原冰川、人类与极地的关系和北极污染为主题,为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墨西哥等国的科学家及青少年代表作了精彩报告。美国宇航局Robert Bindschadler博士和澳大利亚Graeme Pearman博士分别以南极和气候变化为主题作科普报告,来自澳大利亚的小学生代表和墨西哥的中学生代表也在会议上发言。与会科学家、青少年代表和科普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热烈讨论。 会后,主办方为学生颁发了纪念品,王绶琯院士还特别指出要进一步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促进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