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动态
2019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迎新春导师座谈会简报
2019年1月13日下午,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举办了2019年迎新春导师座谈会。王乃彦、匡廷云、黎乐民、周立伟、林群、周忠和、蔡荣根等七位院士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遗传所等35所学术指导中心的70余位导师参加了此次会议。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副主任王乃彦院士主持会议。
王乃彦院士主持发言
因身体原因未能到场参会的科技俱乐部委员会主任王绶琯院士特发来真诚的话语:“每年一度的导师会都很期待,届时会有许多真知灼见使大家受益,向各位领导和导师表示衷心的谢意和敬意!”
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周德进局长为在场的七位院士颁发聘书。
周德进局长为王乃彦院士颁发证书
周德进局长为黎乐民院士颁发证书
周德进局长为匡廷云院士颁发证书
周德进局长为林群院士颁发证书
周德进局长为周立伟院士颁发证书
周德进局长为周忠和院士颁发证书
周德进局长为蔡荣根院士颁发证书
周琳秘书长作《2018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总结》。
2018年科技俱乐部在深度调整中前行,结构和管理的调整并未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周琳秘书长以“感恩”、“崇敬”两词表达了对一直以来大力支持科技俱乐部事业发展的各委员单位、各级领导和众多导师和科学家无私奉献的感激之请;报告从科学名家讲座、进所科研实践、科研实践评议、野外科考等基础工作减量增质;人才选拔、精英培养、系统追踪等精耕细作重在’选人’等方面全面总结了2018年俱乐部的工作体系;并从进一步扎实推进,提高水平;寻求多方支持与合作,为俱乐部学员提供更多科研实践机会,加强“小分队”探索功能;探索俱乐部 “辐射”思路等方面介绍了2019年的工作要点。
从1999年至今,科技俱乐部已走过20年的发展历程;在新的形势和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亟待探讨新的改革,而这其中科技导师的指导和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在周琳秘书长做完总结报告后,导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科技俱乐部今后更好的发展建言献策。
导师们在发言中指出,20年来科技俱乐部为青少年在科学之路上经历与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作了伟大的事业,20年的财富要很好的总结,梳理经验和不足,利于今后更好的发展,近20年来这种稳定踏实做实事的精神不能丢,要保持和发扬下去;要善于运用先进的传媒手段;在大环境改变、学生自主选择更加多样化的背景下探索如何发展,强调在目前环境下,准确定位科技俱乐部的位置很重要,要发挥小分队的特色和优势,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吸纳多种社会资源,多样灵活的开展活动,有别于其他项目,走在前面;要分为不同的层次,精英要从自己基础里面发现、选拔、培养;学生必须有科技创新的意识,知识不等于智慧,要总结优化的模式,学生要有热切的投入,科学培养要从小有这种环境的培养,评价环节要考虑有没有热情、毅力,责任感、是否夸大其词等环节,评价一个学生是全面的,学生应具备综合的素质;要杜绝科研实践活动中不诚实的行为,加强对学员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尊重他人科研成果的教育和训练;目前多种项目处于互相协调的态势,会员选拔的方式应该尽可能完善、量力而为,把最合适的学生引入到俱乐部里面来,让优秀的学生得到更多的机会,科技俱乐部指导力量很强,导师尽职尽责,这种资源不能浪费;加强中学科技教师队伍建设并让他们更多参与科研实践的各项过程,提升他们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实验室情况介绍和导师研究方向、《培养方案》等内容应尽可能详尽,让学员喜欢实验室,有温暖感,发现更好的科学苗子在科学家身边经历和进行成长的熏陶; 可以做一些尝试,前移一点会员选拔机制方式,做点探讨。
最后,王乃彦院士做总结发言,他指出,俱乐部在20年的时间里面,扎扎实实艰苦努力,克服了很多困难,做到今天很不容易,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要总结经验,这是财富,要把王绶琯院士在1998年提议创立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时提出的理念和20年来摸索培养创新人才有效途径的实践效果进行继承、延续并发扬光大;要创新,使得体制机制更加适合发展,要精耕细作,保持小分队、尖刀班的特色;对于确有科学禀赋的中学生再帮他们一把,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强烈的追求科学的精神。
导师会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十几位导师争先恐后的发言,院士和导师们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大手”拉“小手”让科学精神延续、传承,借助科技俱乐部成立20年的契机进行梳理和总结,俱乐部的事业定会迈上新的台阶,在更广阔的视野上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好发展。
周德进局长 周忠和院士
匡廷云院士 黎乐民院士
林群院士 蔡荣根院士
周立伟院士 赵刚
李森 姜成英
黄力 韩金林
顾晨 昌增益
马强 王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