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动态
2019—2020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 清华大学物理系“科研实践活动”总结启动交流会圆满举行
科技俱乐部周琳秘书长在活动仪式上首先讲话,她指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与清华大学物理系开展科研实践活动的探索合作已经进行9年了,参加的学生有120多人,由导师推荐参加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研实践活动评议的会员有41位,其中被评为“突出”的有16位,通过这些事实和数据实践说明这种探索与实践效果非常好,是成功的.感谢朱邦芬院士和物理系所有导师们给予科技俱乐部的无私支持与帮助。
总结启动交流会由科技俱乐部副秘书长朱广清老师主持。
已在清华物理系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一年多时间的北师大二附中张益宁同学和人大附中马金戈同学代表老会员进行了总结汇报,与大家分享了科研实践的课题内容、经历和心得。两位同学都认为,通过科技俱乐部和清华物理系提供的优质平台,通过“科研实践活动”锻炼了毅力和意志,培养了专注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对复杂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合理调配“科研实践活动”与校内课业的平衡,使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两位同学对课题的选择和开题方面感触很深,认为中学生在这方面不要好高骛远,做一个适合于学生,掂一掂脚尖就可以够得着的课题,在一种普通和平时的物理现象中,在一个实验理论基础上,能够用独特新颖的方式给自己讲明白,也能给别人讲明白;认为开题是一个课题的起点,是一个课题最关键的部份,要先干该干的;再干想干的;两位同学第二点感悟就是坚持不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科研实践活动”的过程是曲折、艰苦的,通过这种最基础的活动增强自己对科学的认识、兴趣和热情,不轻言放弃,以更加热爱、严谨、敬畏的态度来对待科研。两位老会员汇报之后,他们的导师分别进行了点评。
河北临城中学的程世铮同学、北京八中的孙照峰同学代表新学员发言,他们感谢科技俱乐部和清华物理系提供这样难得的机会,认为“科研实践活动”是人生中的一份财富,会格外珍惜和努力,要课业学习和科研实践两手抓,会始终铭记初心、仰望目标、不断前行,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科研实践活动”不会一帆风顺,当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以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科学态度对待它。两位同学表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只要肯干,终会有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的那一刻,以自己的努力回报科技俱乐部的期待。
新老会员发言之后,参会的多位清华物理系导师畅谈了各自的辅导经验,表示会继续努力为对物理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机会,使其得到扩展和提升;并向在座的同学们提出了热情中肯、语重心长的建议,希望同学们要发自内心的愿意做这个事情,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个是成功的保障;通过“科研实践活动”除了拓展自己的知识和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外,其实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培养,俱乐部和物理系就是给同学们的想法提供一个实现的机会和环境,值得参与其中的同学们珍惜;不要影响正常的课业学习;在选题方面,不要好高骛远,尽量选择一些比较现实、可行的题目,能否做出成果不是最主要的,锻炼的过程非常重要,这个不止影响眼下,对以后的发展也意义重大,要用兴趣去提升自己。
张留碗老师是清华物理系“科研实践活动”的具体负责人,做此项工作已9年时间,他在总结发言时讲了三点,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对高一的同学来讲,能不能做一些科研?怎么做科研实践活动?张老师强调,物理学是最基本的学科之一,物理素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个科学素养;学习物理的目的是学会最基本的判断,培养职业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索;科学素养里还有一个科学责任和态度。能够与喜爱物理的优秀中学生一起进行“科研实践活动”是物理系导师们的幸运和荣幸,他希望新学员们珍惜这份幸运、荣幸和机遇;科研有它的规律,不要太强求、不要急功近利;希望同学们平衡好相关竞赛和“科研实践活动”的关系,一定要有取舍;同学们要有主动性;是兴趣驱动的事情,同学们想做,导师们一定配合,同学们想做到哪一步,导师们就会陪到哪一步,导师一定指导同学们,会出主意解决问题,但导师不会帮同学们做,绝对不会帮同学动手、不会帮同学写论文;这项活动一定要保证时间,凡是科研活动都是要花时间的,同学们要平衡好各方面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这件事。
整个总结启动交流会气氛热烈融洽,不知不觉之中2个小时过去了,朱广清副秘书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她说,清华物理系的导师们在承担着繁重科研、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放弃周末休息,拿出宝贵时间来指导同学们。科技俱乐部成立已20周年、与清华物理系合作也已9年,今年是非凡之年,同学们们是幸运和幸福的,站在了一个历史新起点上,一定要珍惜所得到的机遇,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谢北京科技俱乐部创始人王绶倌院士、清华物理系的科研导师和科技俱乐部创造的机遇。今天的交流会不是结束,要为下一步更好的活动作准备,从新的起点上开始走出人生很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