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动态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举办每年一度“两会”
时间:2021-02-22来源:
2021年2月21日,每年一度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会议与新春导师座谈会“两会”,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会议厅召开。
2021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及合影
2021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新春导师座谈会及合影
王乃彦院士(在线)、匡廷云院士、黎乐民院士参加了上午举行的俱乐部活动委员会会议;参加俱乐部活动委员会会议还有中科院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李俊雄,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刘继峰,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副主任谷勇杰,中科院创新发展中心主管李彦,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刘晓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主任张毅,朝阳区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任炜东;北京四中校友促进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林志、秘书长王重;俱乐部基地学校15位校长书记、科技教师共计79人。
蔡荣根院士主持了上午的会议。
王乃彦院士(在线)、黎乐民院士、汪景琇院士,武向平院士,蔡荣根院士参加了下午举行的俱乐部新春导师座谈会;参加俱乐部新春导师座谈会的还有中科院传播局综合处与科普处处长马强,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刘继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理工、北航、北邮,科学院微生物所、遗传所、动物所、遥感所等3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俱乐部学术指导中心担任科研导师的教授、研究员共计68人。
黄力老师主持了下午的会议。
在上午举行的俱乐部活动委员会会议上,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教委原副主任兰宏生简要地介绍了俱乐部组织领导结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是俱乐部事务与活动的决策与管理机构;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办事机构为秘书处,负责实施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决策决议的所有事项与活动;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学术指导委员会,是俱乐部最高学术指导机构。兰宏生副主任还介绍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成立之初的8家委员单位:中科院科普领导小组(传播局前身),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协,北京市教委,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
兰宏生副主任特别邀请蔡荣根院士主持上午的俱乐部活动委员会会议。
俱乐部秘书长周琳分别在上、下午举行的会议上报告了2020年俱乐部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要点;向与会者报告了对俱乐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重大事项:在中科院科学传播局积极推进下,王绶琯先生关于加入国科大基金会的意见得以落实:今年1月28日,科学院传播局关于《商请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挂靠等相关事宜的函》发往中国科学院大学,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复函发回科学院传播局,同意俱乐部挂靠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代表俱乐部向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创始人、活动委员会主任和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王绶琯先生故去表示沉痛哀悼。周琳说,王绶琯先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教育思想的丰碑,将永远激励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学家志愿者民间探索小分队,永远激励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基地学校、学生会员以及俱乐部工作人员。
委员单位与支持单位的领导同志和代表在上午举行的俱乐部活动委员会会议上发言的有: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刘晓勘、中科院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李俊雄,中科院院士、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武向平,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刘继峰。中科院传播局综合处与科普处处长马强等在下午举行的俱乐部新春导师座谈会上发言。发言如下:
辛兵:
3点由衷的敬意。第一个敬意,王绶琯院士是科学家精神杰出的代表,在20多年前的上个世纪就提出如何培养明天杰出的科学家;第二个敬意,王绶琯院士创建的“民间探索小分队”,实际上是探索了教育创新的思想,尤其是拔尖的科技后辈人才怎么遴选、怎么培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他自己打开这面旗帜,是由诸位院士一块儿领衔,聚集了今日一批科学家,筛选了一批优质导师,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然后是怎样回报祖国;第三个是向周德进局长表示敬意,在王先生走前让俱乐部成为了“正规军”,落户在中科院大学,代表科学院重视。俱乐部太有意义了,尤其是在当今中美博弈这种大势下,美国现在对我们这种遏制,我们指望着把人才送到国外去好好培养太难了,只有靠自立自强,所以这样的一种立德、一种为青少年埋下的一粒种子,是王绶琯院士创建俱乐部的题中应有之义。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探索研究人才成长规律是习总书记提出的3个规律之一。刚才匡院士谈到科技俱乐部是一个典范,我举双手赞同。
今年我们会搭这样一个平台:陈希书记当年在中国科协任党组书记时做的英才计划,现在也辐射到了全国21个省,英才计划给全国搭建了一个平台,希望科技俱乐部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旗帜引领作用,继续探索人才怎么遴选、怎么培养,希望俱乐部持续地成为品牌、成为引领的旗帜。俱乐部发起的时候有8个支持单位,中国科协青少中心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责任、这就是使命,在这个新时代我们会更加坚持把这个任务做得更好。
刘晓勘: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在全市包括各个学校与科技工作者之间架起了一个桥梁,然后一直坚持用民间活动方式,为培养杰出科学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王老奠定了天文学基础科研学术前沿,提携后学,薪火相传,最令人感动的是俱乐部20周年纪念活动,大家在探讨中提出俱乐部能不能升级到2.0版,香山会议也讨论在新的机制和体制下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十四五”期间希望我们大家继续共同努力,抓住这个机遇,把俱乐部的体制解决好,把俱乐部规划好,在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过程中,做出俱乐部独有的贡献,也不负王老精神的感召。北京市科协和中国科协与在座的国家级、市级各个单位将会一如既往支持俱乐部。
周德进:
王先生的学术思想是作为科学家指出前沿在哪里,对(宇宙)看得越来越远。南仁东是王老的学生,FAST领先世界10年,习总书记1月6日去了FAST提出要领先50年。
青少年的培养,俱乐部20多年已经做得很好,如何让它变成2.0,我们要加强支持,既要遵循国家对这样一种民间组织规范化的管理格局,同时也要保持民间小分队有一种自由探索功能,在关键节点我们请中国科学院大学基金会以及中科院大学天文学院、国家天文台,在未来承担俱乐部的规范化。国科大是很好的平台,承担着我们共同的理想,升华灵感,青少年俱乐部在未来甚至2.0版本,继续保持小分队的自由探索,同时要在全国加以探索。2.0,这里有我们像科协、天文台跟科学院的责任,我们所有导师和基地校领导的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作为成员单位,2021年,科学院也把科学教育当一个重要的任务来做,增加了经费支持。辛主任也会赞助。另外我们也呼吁各个支持单位来增加这个投入,以保证我们对青少年俱乐部的支持。
我不干预俱乐部的事。
李俊雄:
微生物所作为俱乐部这3年的规范管理承办单位,主要是黄力所长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有很多系列的活动,科技界应该把科学家精神、“科学家有祖国”来作为为祖国做的事情。第二个百年中国真正强盛起来,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大有作为,除了科学传播,科普知识,更多的还是希望能够塑造人。
刘继峰:
王先生是天文界泰斗,匡先生、黎先生科研任务非常重还义不容辞地坚持为“大手拉小手”而发出一束光。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束光,王先生试图用这个光来充满这个世界,在这个意义上我非常感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来做这个事是义不容辞。
中美贸易战体现的是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存量博弈的空间,我们怎样探索培养人才规律,看到了青少年俱乐部这个模式非常振奋,这个非常可能就是个答案,咱们真正把这个工作做好,不光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一个科技工作者,其实是培养科学大家。更广泛地说,他从事任何一个行业,有这样一个熏陶,有这样“大手拉小手”一个心灵传递,相信都会在将来的岗位上真正给第二个100年贡献每一个中国人应该贡献的力量。
总之一句话,我们把服务工作做好。持微火者,希望能用微火照亮青少年前行的路。
马强:
我经常想王老的魅力还有其他什么原因,能让那么多科学家很有情怀,牺牲自己的科研时间来从事这项事业,但一定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事业。这两年中央在讲科学家精神,今天很多科学家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解释什么是科学家精神,这本身就是科学家精神的一种传递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其实我们本身做的就是这个事。我们局肯定会全力以赴,包括我本人也会不遗余力,通过国家也好,通过其他的也好,特别是加入国科大之后,我们有了比较合法合规的这么一个捐赠的途径和平台,对俱乐部的发展会有很重要的意义。
也许我们要考虑一个架构,就是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需要一个信息化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实现我们一种对接共享,能够对我们整个工作有一个很好的跟踪。
俱乐部现在有“科研实践”,有科学评议,下一步是不是可以按照王老的理念精神再适当的扩展一下,比如说我们开发课程,我们有几百个老师,每个老师开发几门课程;另外我们可以做一些视频,把课程做成视频向更多城市辐射,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需求,在这个需求上我们可以扩大一个范围,我们资源其实在服务北京青少年学生基础上,更愿意向全国,我觉得这应该也是王绶琯先生所期望的,所期待的,也是他所要求的。
武向平院士:
讲几个大的形势。
我们国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对于公平教育进行了充分的完善,应试教育充分体现了公平教育,这一点完成以后,大家推崇的素质教育,再上一步就是拔尖教育。总书记去年9月讲话,要形成一大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大学做这个拔尖教育已经做到2.0版。事实上你会发现,到了大学再做拔尖教育就晚了。小学是最有科学兴趣,中学是还有科学兴趣,到了高中是有一点点兴趣,到了大学彻底没有兴趣。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全社会关注小学生、中学生教育。
2035年到2050年,承担起建设科技强国重任的不是在座的我们,而是今天的小学生、中学生。所以国家高层,全社会都回过头来关注中学和小学拔尖人才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在小学和中学教育强制加科学课,但是实际效果非常差。原因是现在我们国家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的老师只能满足科学老师的60%,而其中90%的科学老师是非科学教育专业老师。中学教科学课的老师是抓来的物理、数学老师,而偏远山区把语文老师抓来教科学课。
科学课教育是教知识体系,而且一定不是教物理、化学就可以,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机器人有了,不在课程体系里要加进去,知识要有扩展性。科学课还要教孩子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模式,还要教给小孩子科学不仅仅成功,科学会失败。所以,作为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现在要做的重要事情就是要在短时间内培养一批科技老师,尽快提高他们的素质。
另一个就是希望在座的科学家行动起来,除了培养学生,还要培训中学老师。所以我希望能把俱乐部过去20多年积累的经验与国家的青少年科技培养人才计划“英才计划”对接,能把俱乐部的经验分享到全国,把俱乐部的名声打出去。在座的导师对青少年科技教育都有情怀,再给大家提个要求,未来科技教育这个课一定是纳入考试,而编中小学科学课大纲和写教材的并不是专家,希望科学院的老师、各个大学的老师,能够影响中学的科学课课程,希望科学和教育能够通过平台结合起来,能够影响中国的教育。
王乃彦院士线上发言
王乃彦、黎乐民、匡廷云、蔡荣根、汪景琇5位院士发表的见解,俱乐部科研导师,基地学校校长、书记与科技教师,为俱乐部未来发展提出的意见建议,另行成文(《2021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两会”纪要》《院士与导师发言摘要》《黄力老师总结发言摘要》)。
“两会”召开后,俱乐部秘书处及时地对院士与科研导师,基地学校校长、书记与科技教师的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归纳整理,并于2月23日、25日,3月4日先后3次进行讨论,另行成文(《俱乐部秘书处对会议意见建议讨论纪要》)。
(以下按两会期间俱乐部各基地校校长、科技教师、指导导师发言顺序排序)
昌增益导师发言
东秀珠导师发言
林忠平导师发言
卢忠林导师发言
龚龑导师发言
黄雅钦导师发言
崔晓勇导师发言
姜成英导师发言
顾晨导师发言
李国宝导师发言
韩金林导师发言
朱广清副秘书长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