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

俱乐部动态

2021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河北兴隆天文实践考察活动”简报

时间:2021-05-17来源:作者:

2021年5月15日至5月16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组织了“河北兴隆天文实践活动”,来自俱乐部基地校的33名师生来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河北兴隆观测站参加科研实践考察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大力支持;北京天文馆馆长齐锐博士、国家天文台韩金林研究员、国家天文台陈颖为高级工程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这是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出现以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首次恢复野外科研实践活动;也是科技俱乐部自1999年成立至今的第76次野外科研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有余力、热爱科学的中学生进行考察活动,使他们能够“走近科学”,成为日后各行各业具备高科学素质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教学互动,从中发现可能的科学苗子,帮他们“走进科学”。

  韩金林研究员是科技俱乐部资深学术导师和热心志愿者,代表俱乐部为本次活动致辞,他满怀深情的向参加活动的师生们介绍了科技俱乐部的基本情况和王绶琯院士为此做出的开创性和持续性贡献,希望同学们愉快快乐的参与活动,感受情怀和使命,得到科学的种子。

  在本次活动中,齐锐博士为师生们作了题为《中国星空的故事》的科普报告,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以及自己的研究心得,从中外星空文化、中国星官的故事、中国星象的历史传承和嬗变等方面为师生们详细介绍了古代人们认识星空的漫长历程,自古以来人类对星空充满敬畏,把文明的内涵赋予了星空,星空文化是社会的映射、是思维模式的体系,不同的文明,其星空文化的内涵也不相同;通过讲座,师生们详细了解了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中国古代星官、传统天文在民俗和古代建筑上的体现,感受了其由来已久、成就巨大和故事丰富。多名师生向齐锐博士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齐老师耐心、热情的进行了解答。

 

在晚间的参观活动中,陈颖为高级工程师利用沙盘模型如数家珍般的详细介绍了兴隆观测站的情况,师生们了解到,兴隆观测基地位于河北省兴隆县境内的燕山主峰南麓,海拔约960米,由于具备良好的周边环境、晴夜天数较多、良好的大气视宁度、合适的海拔高度等四项条件,1965年踏勘,1968年开始进行建设和使用,经过50多年的建设,兴隆观测站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光学天文观测基地,目前拥有口径大于50厘米的天文望远镜共9台,具备完备的高、中、低色散光谱和高精度测光观测设备,探测能力覆盖光学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卡焦照相机、低色散光谱仪、闪视比较仪、杜瓦瓶…,师生们边看实物边听陈老师栩栩如生的讲解,体会和感受着以程茂兰、王绶琯、崔向群等天文科学家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天文人艰苦创业、科学报国的事迹和情怀。

  第二天上午淅淅沥沥的小雨并未阻止师生们活动的热情,他们在陈颖为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巨大的天文圆顶,零距离观察大型天文望远镜,在2.16米反射式望远镜旁边,师生们边了解着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首台2米级天文光学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听陈老师讲述着它曲折的立项和建造过程,陈老师还通过自己拍摄的大量视频、照片等动态资料,详细介绍了天文台和天文望远镜的具体工作情况,使得参加活动的中学天文爱好者们把以往在书本上学到的相关天文知识在实际中得到了体验,加深了对相关概念、技能的理解和记忆。最让师生们兴奋的是他们这次有幸进入到向往已久的被称为光学天文观测重器的郭守敬望远镜内部进行近距离观摩,通过陈老师耐心细致、边指点边讲解的介绍,师生们了解到郭守敬望远镜即“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缩写为LAMOST),中国天文学家自主研制的这架新型光学望远镜采用可变形薄镜面和拼接镜面的主动光学技术,解决了大视场望远镜兼具大口径的世界级难题,4000根光纤并行可控的快速定位技术,目前居世界第一,这项技术使郭守敬望远镜成为全世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开创了大规模光谱巡天的先河。而最让参加活动的师生们感动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最早提出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巡天构想的王绶琯院士也是建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的首倡者!师生们发自内心的感佩王绶琯院士在1999年建立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前瞻性;同时也为自己能够成为这项事业的受益者和实践者而觉幸运和感动。师生们在通体洁白、样式别致的郭守敬望远镜前合影留念,虽然王绶琯院士已故去,但先生并未远离,仰望天空,相信科学的启明星依然会闪耀苍穹。

  在兴隆观测站短暂的两天活动结束了,同学们感受了天文重器的姿采和科研工作者的严谨精细;也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同学们会把这次科研实践活动的收获、体会和感悟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继续探索。

分享文章至

附件:

俱乐部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