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动态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应邀做报告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 “科学名家讲座”现场
张荣桥总设计师做报告
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经历202天约4.7亿多公里的奔火飞行,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 成功环绕火星。2021年5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之际, “天问一号”着陆器成功着陆火星,习近平总书记亲致贺电祝贺。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踏上了火星表面,五星红旗闪耀在火星大地,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2021年6月11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了令人震撼的“天问一号”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中国火星探测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火星一直是行星探测的重点,也是大国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张荣桥总设计师介绍说,火星是离地球较近且环境最相似的星球,成为人类探测的首选目标。火星有可能保存着太阳系生命起源的时间和行星演化中灾难性变化的最好记录。人们曾经提出这样的问题:火星是地球的过去吗?火星是地球的未来吗?开展火星探测,对深化火星演变的认识,对认识地球的演变,保护地球、扩展人类生存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去火星,如何去?
张荣桥特别提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能有今天的成功,特别是形成独特的火星探测“一步实现绕、着、巡,二步完成采样回”的总体发展途径,得益于一批战略科学家的倡导和推动。报告中,张荣桥在讲述“天问一号”精彩故事的过程中,深刻地诠释了伟大的中国航天精神。
“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战略谋划,久久为功。
2010年8月,徐匡迪、孙家栋、王礼恒、张履谦、王永志、龙乐豪、戚发轫、沈荣骏8位院士致信时任中央领导,建议开展深空探测综合论证。国家航天局按照批示,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开展研究,提出了深空探测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13年5月提出一次实现“绕、着、巡”探测目标。2014年11月,9位院士(8位院士+周济)再次致信中央领导,建言开展深空探测等深化论证。此外,以叶培建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航天老专家,从项目的发起、论证、立项到任务的设计、研制、试验,进行咨询把关,为工程的成功贡献了智慧,付出了辛劳。
张荣桥特别讲述了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突发为“天问一号”探测任务造成的巨大冲击。然而,疫情之下更加彰显了中国航天精神的伟大;逆境之下愈显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优越性。2020年7月23日零窗口发射,运载火箭精确入轨。
张荣桥说,我国是第一次去火星,而且要一次实现绕、着、巡,难度和风险巨大。在人类一共开展的22次火星着陆任务中,美国实施了10次、9次成功;苏联实施了9次,欧空局实施了2次,均失败。中国是一次任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强烈反响。英国《自然》杂志:中国一次就完成了美国花了几十年才完成的任务。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是一项非凡的挑战,在此之前,只有美国在火星表面安全着陆并操作航天器。通过在火星上的着陆和漫游,中国跃居在许多航天同行之前。美国布朗大学著名行星科学家詹姆斯·海德(James Head):祝融号火星车的科学探测,有助于解决火星是否存在古海洋、火星气候历史等最基础的火星科学问题。英国莱斯特大学行星科学家约翰·布里奇斯(John Bridges):祝融号的研究成果为火星乌托邦平原地质演化提供了沉积成因的新范式。
“伟大的航天精神源于伟大实践。”这种伟大实践彰显了一代代航天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张荣桥说,“自力更生”是我国最初的航天精神,6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孕育了富有特色深厚博大航天文化,逐步形成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的载人航天精神, “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 的探月探月精神。张荣桥说,伟大的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报告结束时,张荣桥勉励在座的同学们并提出希望。他说他希望在10年之后,在座的同学们之中能有人加入到我国航天事业中来,能够成为他的同事。在座师生对张荣桥总设计师的精彩励志报告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同学们向张荣桥总设计师请教问题并请求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