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

俱乐部动态

丛欢教授:《分子玩家•万物探微皆化学》

时间:2024-03-27来源:作者:

  324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举办2024年首场“科学名家讲座”,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丛欢报告的题目是《分子玩家•万物探微皆化学》。俱乐部20所基地学校近300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学名家讲座”现场

 

   

 

    丛欢研究员做报告

 

  丛欢教授开篇即以设问方式向在座的学生会员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诺贝尔化学奖经常像是颁给了‘理综’”?他说,“化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学科。化学奖像是颁给了“理综”,是因为化学家利用化学知识解决了其他学科非常困难的问题。”

  丛欢教授说,化学关乎人类的生存与衣食住行。人工合成氨年产约2亿吨,约80%用于化肥,养活了全世界一半人口;光合作用是地球规模最大的化学反应,植物和藻类等每年固定CO26400亿吨,再生有机物约2200亿吨。2019年,化学品产值贡献全球GDP7%…… 

  丛欢教授在ppt中展示了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首创的“元素周期表”。他说,“元素周期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似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随着科学的发展,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形成现行的元素周期表。

  丛欢教授介绍了化学史上的里程碑事件: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使用无机物质氰酸铵(NH4CNO)合成了尿素。尿素的合成揭开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序幕。此后的发明分别为:硝酸甘油 (1847);阿司匹林 (1897);奎宁 (1944);海葵毒素 (1994)

  丛欢教授说,1985年阿托伐他汀的发明,其15年的专利保护期内销售额超过1200亿美元。

  丛欢教授还介绍了中国科学家于1965年发明的牛胰岛素、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与青蒿素。

  丛欢教授为与会师生介绍了他领导的团队目前进行的科研课题。

  丛欢教授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从好奇心到科学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问题,要学会提出问题”……

  丛欢教授是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第二代科学家,现在担任“科研实践”活动导师。1996年—2002年就读人大附中,1999年作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首批会员参加了“科研实践”活动,2002年—2015年在北京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求学并进行博士后工作。2015年入选我国中组部国家青年人才项目,并于同年入职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学研究中心。2019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获中国科学院引进人才终期评估优秀;获2011年美国化学会绿色化学挑战系列奖Kenneth Hancock Memorial Award2017年德国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2021年中国光化学-泊菲莱优秀青年科学家奖等。

 

师生互动

 

分享文章至

附件:

俱乐部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