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

俱乐部动态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举行新导师与资深导师座谈会

时间:2024-04-10来源:作者:

  331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举行“科研实践”活动新导师与资深导师座谈会,11位导师与1位科技教师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发言。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副主任、资深导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昌增益主持会议。

  

  

  座谈会上,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新导师关注并提出的主要问题为:

  科研导师怎样选学生,学生又怎样选导师,科研导师与学生会员如何精准匹配?

  怎样恰当地为中学生确定“科研实践”活动课题?

  如何保障学生会员如期完成一个周期的“科研实践”活动?

  与会资深导师结合自己担任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研实践”活动导师的经历和思考,与新导师进行了充分沟通交流。

  25年前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创建之初,昌增益教授即担任学生会员“科研实践”活动的导师。当年师从昌教授的人大附中学生洪暐哲,后来在38岁时就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晋升为正教授。昌教授在强调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性时,列举了洪暐哲的典型实例。昌教授特别提出,在对中学生的科学教育中,一定要让中学生学会提出科学问题。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副主任、科研导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致密天体首席科学家韩金林,重点介绍了他的导师王绶琯院士创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时确定的“为明日的杰出科学家创造机遇”的宗旨及其“大手拉小手”的科学教育理念;特别强调王绶琯先生期望俱乐部导师在科学教育中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韩金林研究员真诚地表达了他的心愿:希望俱乐部的科研导师们花费一些功夫真正找出具有科学潜质的“科学苗子”。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研导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东秀珠也提出,俱乐部的科学教育要重在发现中学生的科学潜质,引导和带领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其背后的科学规律。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导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马冠一列举实例提出,青少年对科学研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需从娃娃抓起。

    

  

  自13年前的2011年起,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即与清华大学物理系合作在中学生中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就在这次座谈会上,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清华大学实验物理教学中心主任张留碗介绍了相关情况。张留碗教授指出,早年,科学大师叶企孙先生即特别强调学生一定要有自主研究能力。

  

  

  座谈会上,北京四中原特级教师李京燕讲述了当年作为科技教师带领四中学生参加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研实践”活动的经历与感悟。李京燕老师说,1999年,王绶琯先生搭建了一个为青少年创造机遇的平台,这是一个非功利平台,是把中学生带到科学社会接受熏陶、放大人生格局的平台,是让中学生在这里接触科学前沿和国际科学社会,“真刀真枪”做一次“演习”“打靶”……

    

  

  以下按发言顺序排序

    

分享文章至

附件:

俱乐部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