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动态
肖俊:《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
4月20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举办“科学名家讲座”,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教授肖俊报告的题目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科技俱乐部17所基地学校师生共355人参加了报告会。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学名家讲座”现场
肖俊教授作报告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均颁给了人工智能(AI)相关领域科学家。肖俊教授在报告中列举了人工智能应用的这一典型案例:
2024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John .Hopfield和Geoffrey E.Hinton,以表彰他们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的奠基性发现和发明。次日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大卫·贝克的“计算蛋白质设计”,另一半授予英国伦敦 Google DeepMind 的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的“蛋白质结构预测。
肖俊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前沿学科和高度交叉的复合型学科,研究范畴广泛而又异常复杂,其发展需要与计算机科学、数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深度融合。随着超分辨率光学成像、光遗传学调控、透明脑、体细胞克隆等技术的突破,脑与认知科学的发展开启了新时代,能够大规模、更精细地解析智力的神经环路基础和机制,人工智能将进入生物启发的智能阶段,依赖于生物学、脑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发现,将机理变为可计算的模型,同时人工智能也会促进脑科学、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甚至化学、物理、天文学等传统科学的发展。
肖俊教授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智能的本质,研制具有类人智能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研究的内容是,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系统;人工智能的表现形式可归纳为:会看——图像识别、文字识别、车牌识别,会听——语音识别、说话人识别、机器翻译,会说——语音合成、人机对话,会行动——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会思考——人机对弈、定理证明、医疗诊断,会学习——机器学习、知识表示;而人工智能的分类,从技术表征角度讲:计算智能——能存会算,感知智能——能“看”会认,认知智能——能理解会思考。
在讲到人工智能学科的起源时,肖俊教授特别提出,1956年,约翰·麦卡锡等人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开会研讨“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会上提出了“人工智能”概念,这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而4位科学巨匠见证了达特茅斯会议:达特茅斯学院的约翰·麦卡锡、哈佛大学的马文·明斯基、IBM公司的纳撒尼尔·罗彻斯特、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克劳德·香农。
肖俊教授说,在达特茅斯会议之前的1955年,在洛杉矶召开的美国西部计算机联合大会,已有分会专题研讨学习机的问题。学习机讨论会涉及3位代表性人物:皮茨,神经网络的鼻祖,这次分会的主持人;赛弗里奇,模式识别的奠基人,发表了一篇模式识别的论文;纽厄尔,计算机科学和认知信息学领域科学家,探讨了计算机下棋。
肖俊教授还特别讲述了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图灵及其“图灵测试”;被视为人工智能“行为主学派”奠基人的“控制论之父”维纳及其维纳理论;达特茅斯会议发起者之一并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名词的约翰·麦卡锡,而他通常被认为是“真正”的人工智能之父。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曾经历过“两次寒冬”。肖俊教授介绍说,第一次“寒冬”是投资者和政府对人工智能的投入骤减,原因是人们对人工智能期待过高,人工智能研究遭遇瓶颈;第二次“寒冬”是人工智能硬件市场急剧萎缩,科研经费随之被削减,原因是个人电脑性能不断提升,却没有用到人工智能。
肖俊教授介绍了当今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趋势。
其一,或将引领“第二次机器革命”。第一次机器革命,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解放了人类体力,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第一次重大飞跃;第二次机器革命,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将拓展人类的脑力,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其二,“人机共存”将成为新常态。随着人工智能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智能机器将全面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其三,学科渗透越来越厉害,新增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
其四,通用人工智能被加速。人工智能向人类继续靠近,从专才向通才发展,实现从专用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跨越发展,这是人工智能下一阶段的重要趋势。
肖俊教授指出,大模型加快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Chat GPT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GC)浪潮的一部分,是分析式AI向生成式AI演变的里程碑,在多项考试中ChatGPT(GPT-3.5/4)的表现超过了人类水平。
肖俊教授特别介绍了发生在今年1月27日的全球热点新闻——中国科学家研发的DeepSeek横空出世,其应用登顶苹果中国和美国地区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排行榜,在美区下载超越ChatGPT;DeepSeek-R1以极低的训练成本,即不足OpenAIGPT-4o模型训练成本的1/10,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DeepSeek-V3则显示了它的高性能,即在多项评测中与GPT-4o等顶尖闭源模型相当;DeepSeek的开源和轻量化极大地推动了大模型本地化部署。
DeepSeek也引发了人们对Chat GPT“大力出奇迹”的反思:通用人工智能是否必须依赖算力?大模型的下一次突破在哪里?
与此同时,世界权威杂志《自然》关注了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问题:其一,数据安全与隐私泄露;其二,算法歧视与不公平;其三,系统安全与稳定性……
肖俊教授强调,如今,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相争先的战略科技制高点。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现已开始建立相关人才培养体系,可以说,ChatGPT 是AI平民化的里程牌,而DeepSeek是中国人工智能实力的代表。“Al for Science ”和“Science for Al”成为焦点——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实体经济重塑干行万业,面向人工智能的科学研究自身亟待理论突破,人工智能也正逐步成为中美之间关键竞争赛道。
肖俊教授特别强调,人工智能已成为国之重器,关乎国家安全;作为个体,要接受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接受并融入智能时代,因为历次重大技术革命首先受益的是与那些产业相关的人、善于利用新技术的人客观对待人工智能热潮,因而需要我们不忘初心,脚踏实地,锻造人工智能之“芯”。
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