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动态
李毓龙教授:《新技术窥探大脑神经通讯联系》
6月15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联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分会,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举办“科学名家讲座”,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基石研究员李毓龙报告的题目是《新技术窥探大脑神经通讯联系》。科技俱乐部15所基地学校师生共151人参加了报告会。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副主任、科研导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昌增益主持了报告会。
李毓龙教授作报告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副主任、科研导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昌增益主持报告会
李毓龙教授以孔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名言比喻新型工具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介绍了有关神经递质探针的提出、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讲述在活体中探测神经递质的技术方法,特别是用类似思路构建出的多巴胺探针。他说,这样的多巴胺探针能很好地被应用到神经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去。例如,可以实时地用于研究小鼠、果蝇等在特定行为时多巴胺的释放情况,以及其具有的时间分辨率。
李毓龙教授说,人类大脑是由数以十亿计的神经元构成,它们之间绝大多数通过化学突触中的神经递质相互通信,从而控制多种多样的生理功能,例如意识、运动、学习以及记忆。此外,神经递质系统的失调也与许多疾病相关,包括癫痫、成瘾、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然而传统的检测方法无法满足在活体动物中高时空分辨率、特异地检测不同神经递质的动态变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李毓龙教授课题组开发了一系列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原理的探针,简称GRAB(GPCR-activation‒based)探针,用于检测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组胺、腺苷、ATP、内源性大麻素和神经肽。在这些探针的帮助下,李教授课题组在包括奖赏、睡眠及运动等一系列生理过程中以及癫痫等疾病过程中检测到了神经递质的动态变化,为解析大脑复杂神经环路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报告结束后,李毓龙教授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