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动态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成功举办2025年第五期“名家讲座”----“探索火星”
2025年 9月14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特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院士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开展了题为“探索火星”的科普“名家讲座”。讲座通过回顾人类火星探测历程、解读中国"天问一号"成就,激发青少年对行星科学的兴趣与探索精神。科技俱乐部18所基地中学师生近410人聆听了本次报告。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秘书长、科研导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东秀珠主持了报告会。
讲座以1965年美国"水手4号"首次飞掠火星为起点,系统梳理了各国探测任务:从早期"水手9号"环绕器绘制火星地图,到1976年"海盗号"实现首次着陆;从本世纪初"机遇号"、"勇气号"寻找火星上的水痕迹,到2021年中国"天问一号"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目标,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潘院士特别展示了"毅力号"在杰泽罗撞击坑发现的特殊泥岩样本,因这些可能保存生命信号的沉积岩将为地外生命研究提供关键线索。
通过珍贵的影像资料,讲座再现了我国发射的“天问一号”携带的 "祝融号"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乌托邦平原的震撼时刻。潘院士详细解读了“天问一号”的三大科学目标:全球遥感探测、着陆区精细勘测、火星表面巡视探测,并分享了其在1.12万公里轨道高度拍摄的南半球高清影像。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能力已跻身世界前列。
讲座尾声,潘院士以航天史经典瞬间升华为主题:从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到阿姆斯特朗"人类一大步"的月球宣言,再到《火星救援》展现的科学智慧。通过展示柴达木盆地类火星环境研究案例,强调比较行星学对认识地球宜居性的重要意义,鼓励青少年"以地球为实验室,以宇宙为教科书",引导青少年关注深空探测领域发展。之后同学们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活跃,潘院士耐心细致地一一进行解答。 讲座结束后不少同学们仍围在潘院士身边提问、签名合影拍照,展示了他们对探索行星及其太阳系宇宙科学的极大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