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2014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植物生物技术及生态农业科学考察”活动简报
2014年1月17日-23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和基地校北京四中、北京12中、北京80中、北京101中、北京156中及理工附中共32名师生来到地处祖国最南端的海南陵水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植物生物技术及生态农业科学考察”活动。
考察团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海南陵水南樊育种基地是与俱乐部合作时间最久,开展活动最多的科学考察站,如今已是第五次来到这里,这里有熟悉的导师、熟悉的环境、熟悉的课题,经过十余年的变迁,如今的考察站已今非昔比,拥有了大片自己的试验田,独立的实验室,为考察团的师生们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学习、实验条件,内容也更加丰富,增加了棉花和玉米育种的相关课题内容。
赵显峰导师讲解水稻去雄 张忠导师讲解新品种玉米
玉米套袋实验 体验插秧
活动期间,大家一道体验了棉花黄萎病毒接种、水稻白叶枯病毒接种、插秧并了解了未来玉米育种的新模式等。分组活动中,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同学们分为三个课题组,学习了水稻杂交育种、分子标记等;玉米去雄、套袋实验等;棉花育种与病虫害防治等。结合白天的考察内容和此次考察主题,每天晚上邀请专家为师生们带来知识补充性报告,其中包括俱乐部带队老师马丽霞的关于如何做科研实践活动的小报告;郭俊尧导师的“舌尖上的植物生物技术”;范海阔导师的“神奇的热带植物”;夏志辉导师的“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由来及解决办法”;陈荣军导师的“生物技术及其应用”;姚海根院长的以自己科学人生为主线讲的“水稻育种基础理论与田间选育”;方再光教授的“南海岛礁概况”。这些精彩纷呈的报告为同学们补给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开阔了思维和视野,尤其是关于南海的报告更是激发了大家对国家主权的维护意识,引发了在座各位对国家资源的战略思考,每晚的提问交流都十分踊跃、络绎不绝。
马丽霞老师 郭俊尧工程师
范海阔研究员 夏志辉教授
陈荣军研究员 姚海根院长
方再光教授
总结会上,同学们把自己七天的所学、所感、所思制作成PPT展示给导师们,他们对课题的理解还很初步,PPT的内容还很有限,但他们对知识快速的吸收,对生活细微的观察感受及对周围人的感恩令导师们深深地感觉到这些年轻一代的聪明与好学,通过这些总结,同学们也更好的整理了思路,回去后会有更多的研究与更加成熟的课题诞生在这些爱好科研的孩子们手中。
棉花组汇报 玉米组汇报
水稻组汇报 导师专家为优秀会员颁奖
在七天的朝夕相处中,考察站导师严谨治学、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科学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师生,赵显峰老师20年如一日为多所试验站培育实验样本,亲手一砖一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实验基地;张忠老师十几年用战略的眼光,培育适合国家未来发展的玉米品种,如今已初见成效;考察站的每一个博士生在田间辛苦工作,日复一日重复着单一的实验,耐住寂寞与枯燥;在这些导师和师哥师姐的身上,同学们感受到的,是与想象中不同的科研人生,他们更加体会到,科研不是明亮的实验室、洁白的实验服,更多的是野外工作的辛苦、反复实验寻求科研真理的执着,是更多的艰辛与汗水。野外考察对同学们来说是完全新奇的体验,有的同学在总结中提到:“眼前的每一个景色,都是一堂丰富的生物课。第一次看见芒果树,第一次见到田间的大豆,第一次看见棉花,第一次看见槟榔树上的红蚂蚁窝……”有的同学在科学家身上领悟到:“我们那天看到的一排排成型的玉米是在张老师前瞻性的思想指导下,辛勤的培育和不懈的努力得到的,可见要想做成一件事首先要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而最主要的还是长时间的坚持与执着,支持着它的力量就是对所研究事物的兴趣。”
考察团成员在玉米田合影留念
七天的时间,虽然短暂,大家得到的,却是探索自然的乐趣、好奇心的满足、“求师交友”的欣喜、以及亲身体验艰辛后的成就感。学会对自然感恩、对生活感恩、对身边的人感恩,相信这次考察任务结束后,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会有所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