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

2014

一场爱国奉献的励志报告----姚海根院长

时间:2014-01-26

  2014年1月17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组织北京6所中学的20多名师生到达海南省陵水县的南繁基地,开展植物生物技术及生态农业科学考察活动。在此期间,有幸邀请到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姚海根院长,为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历程和水稻育种的相关知识。


姚院长做精彩报告

  姚海根院长在基层从事水稻遗传与育种研究40多年,是浙江省水稻育种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他参与审定了80多个水稻品种,并培育了多个新品种,推广面积大,应用范围广。

  这样一位硕果累累的专家,已近70岁的老人,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专程从浙江来到海南为我们的21位中学生做报告,着实让大家感动。姚院长衣着朴素,起初,在南繁基地被学生们误认为是基地的工人。当被告知一个学生宿舍的马桶堵了,他二话没说,直接用手去修堵塞的马桶。事后我们才知道,修马桶的“工人”其实是一位水稻育种大专家。他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述了求学、工作、科研的经历,整个报告中,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高深的道理,却用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向我们诠释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真谛,使在座的师生受益匪浅。对中学生而言,这不仅是一场开阔眼界、增长学识的科学报告,更是一场学会感恩、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爱国奉献的励志报告。


同学们认真聆听

  姚院长1944年出生于浙江嘉善西塘,是世代贫寒的农家子弟。1956年小学毕业。1961- 1965年,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求学,之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1973年,调回嘉兴地区农科所,1993年,出任嘉兴市农科所所长。1997年,转任嘉兴市农科院院长。之后又在海南创办了嘉兴市农科院的南繁基地。姚院长用“三点一线”描述自己的一生:浙江—北京—海南是他学习工作的地方,“一线”指的是他40多年专注执着从事的水稻育种事业。在听姚院长的报告前,我们组织学生去稻田体验了插秧、杂交实验、观察分析突变体等工作,真实地感受到水稻育种工作的辛苦。我在想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姚院长40多年专注且做好这一件事。我们从姚院长后面的讲述中找到了答案。


张红艳老师主持报告会

  首先,姚院长向我们讲述了他的小学老师,我没有听清楚老师的姓名,但记住这位尊敬的乡村教师为学生们做的事。在上世纪50年代的农村,每每到了农忙季节,白天小学生们需要帮助家里干农活,自然也就旷课了,这位小学老师没有任何怨言,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给学生们补课,倾注了很多心血。下雪了,她给学生布置写关于雪的作文,可当时农村的孩子们熟悉的仅仅是打雪仗,除此以外怎么写却被难住了,这位老师就耐心地启发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观察雪的形态,雪的变化过程等等。从姚院长的讲述中,我听出了他对这位小学老师深深的怀念与感恩,这使在座中学老师也深受感染。

  接着,姚院长向我们讲述了他高中的一件事,上世纪50年代末,当时正值国家粮食短缺,农村户口的姚院长及其他几位来自农村的学生,带往学校的口粮很不够用,班上有的女同学是居民户口,每月定粮17公斤,她们就把省下的粮食用于接济姚院长他们几位农村户口的男生,使其顺利完成学业。这段经历对姚院长后来选择育种方向的研究也直接产生了影响。他说:“多育种,育好种,让农民增产增收,就是对帮助过我的老同学,同时也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同学间珍贵的友爱再一次让我们感动,而知恩图报的情怀也让我们肃然起敬。

  然后,姚院长向我们介绍了对他科研工作有重要影响的三位老师。

  其中一位老师,从事多倍体的研究,当时已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工作。(我按时间推算,那应该是60年代)处于建设时期的祖国向海外的学子们发出召唤,这位老师毅然回国,报效国家。他曾对姚院长说:“解决中国的问题,还是要靠知识。”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做事情。知识不但要专,还要博,年轻人学习些逻辑学和哲学的东西是很有好处的。这对于正在求学的中学生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工作上,姚院长的老师对他要求十分严格,隔周检查他的实验记录,及时提出修改意见。还有一位顾老师与姚院长在河南的盐碱地研究种植了8亩水稻,条件十分艰苦。白天附近的农民要抽水灌溉队里的农田,姚院长他们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用1000米外的水源灌溉水稻田。收工后,他们就住在几平米的小工具房内。每次中耕除草,他们都是跪在地上进行。可想而知,他们克服了多少困难啊。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姚院长的累累硕果,哪知昨天是多么的不容易。同学们都深切的感受到只有认准方向,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才能做出一番事业。

  接下来,姚院长给同学们介绍了水稻育种的研究方向、方法和他对育种的想法。育种方向有抗稻瘟病育种、抗虫育种、高产育种、早熟育种、安全性育种等;方法上既有传统杂交育种,又有现代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同时讲述了水稻育种的几个要素:明确的目标、种质资源、农业特性鉴定平台以及多学科交叉和团队合作。同时强调了科研需要创新,创新是才是科研的生命力。这使同学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到水稻育种工作。关于对育种的想法,姚院长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良种是基础的基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粮食不仅仅是食物,也可以是武器。育种人的目标之一是使老百姓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能买到合格的粮食及制品。”在此我听到一位农业科学家胸怀天下的赤子之心,我无法用语言描述我的心情,只有深深的敬意和祝福。

  最后,姚院长给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立志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做人要不怕失败,吃苦耐劳,甘于清贫;做事要勤勉,坚持良知。

  姚院长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依然还回响在耳边,我明白了40多年坚持做好一件事情的源动力。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是农民的儿子,更是农民的骄傲,也是所有科研工作者和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
理工附中张红艳老师整理撰稿

附件:

    2014